• <td id="sqqo0"></td>
    • 歡迎進入材料科學世界,一起探索材料奧秘
    • 收藏本站,獲取最新材料前沿資訊

    “中國版諾貝爾獎”揭曉!獎金100萬美元

    前沿資訊 mse_material 9137閱讀 掃描二維碼

    今天(9月19日)備受關注的首屆“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生命科學大獎由香港中文大學盧煜明教授獲得,物質科學獎由清華大學薛其坤教授獲得,獲獎者將獲得單項100萬美元的獎金。

    獲獎者:盧煜明簡介
    qq%e6%88%aa%e5%9b%be20160921210706

    個人簡介:盧煜明生于香港。分別于1994年及2001年于牛津大學取得哲學博士及醫學博士學位。現為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李嘉誠醫學講座教授及化學病理學講座教授,同時兼任醫學院副院長及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

    獲獎評語:獎勵他基于孕婦外周血中存在胎兒DNA的發現在無創產前胎兒基因檢查方面做出的開拓性貢獻。

    科研成果:盧教授發表的科學著作超過260篇,并被引用超過8000次。其最重大的研究成果為1997年發表的《母親血漿中胎兒核酸的探索與應用》。標志性科研成果有:

    • 1997 年:全世界首次發現游離胎兒DNA存在于母體血漿中,開創了一個新的科學研究領域,并大大推進了非創傷性產前診斷的可能性。
    • 2003 年:首次證明胎盤是母體血漿中胎兒RNA的主要來源。這一研究為非創傷性產前診斷帶來了數百個新標記。該研究成果發表于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
    • 2007 年:首次利用母體血漿中胎兒RNA用作唐氏綜合癥的檢測,準確性超過90%。報告發表于 Nature Medicine。
    • 2007年:首次提出利用單分子技術,如digital PCR,作唐氏綜合癥的檢測。該研究成果發表于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
    • 2008年:利用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作唐氏綜合癥的檢測。報告發表于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

    獲獎者:薛其坤簡介

    qq%e6%88%aa%e5%9b%be20160921210701

    個人簡介:薛其坤,1963年12月出生于山東省臨沂市,材料物理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清華大學教授,現為北京郵電大學電子工程學院院長。

    獲獎評語:獎勵他在利用分子束外延技術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和單層鐵硒超導等新奇量子效應方面做出的開拓性工作。

    科研成果:發表SCI論文300余篇(包括3篇science、3篇nature physics、30篇Phys. Rev. Lett.、1篇PNAS、40余篇Phys. Rev. A/B、40余篇Appl. Phys. Lett.和4篇英文特邀綜述文章或書章節),文章被引用3900多次(兩篇代表性文章PRL94和PRL95分別被引用215次和126次)。

    • 長期從事超薄膜材料的制備、表征及其物理性能研究。開展了第二代半導體薄膜GaAs、InAs/GaAs量子阱(點)、寬禁帶半導體GaN和ZnO 薄膜生長動力學研究, 發展完善了III-V族化合物半導體表面再構的基本規律;開展了半導體Si襯底上金屬超薄膜量子尺寸效應的研究,定量建立了金屬薄膜體系量子效應和材料性能間內在聯系,發現了薄膜熱膨脹系數、功函數、超導轉變溫度等的量子振蕩現象;開展了有序納米結構的自組織生長研究,發明了若干原子尺度精確控制生長技術,解決了異質外延生長納米有序結構的難題。研制了幾套低溫生長及原子尺度原位檢測裝置。2013年,薛其坤帶領他的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未來科學大獎:中國諾貝爾

    “未來科學大獎”由未來論壇發起,旨在強化科學傳統,激勵在科技領域做出重大貢獻的公民和組織。是第一個延生于中國民間公益組織,由企業家群體發起成立的獎項,填補了中國民間權威科技獎項的空白,被期冀成為“中國的諾貝爾獎”。

    首屆設立“生命科學獎”和“物質科學獎”兩個獎項,第二屆未來科學大獎已確定新增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項,未來還將陸續擴大獎項范圍,增加應用技術等獎項。未來科學大獎在設置上吸收了國際知名獎項如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和科學突破獎的經驗,同時也做了創新。比如聚合眾人之力的捐贈模式。

    大獎設立的初心和意義

    饒毅教授在2015未來論壇年會上的致辭更能代表大獎設立的初心和意義:

    在中國學術界面臨公信力危機,在中國社會存在誠信危機的今天,我們建立中國新的科學大獎,未來科學獎,我相信其意義將超過科學界、學術界,我希望一百年以后,人們會說,未來科學大獎,對于中國的進步起了良性的作用。

    我期待,珍惜榮譽、追求崇高。在榮譽難辨的時候,確立榮譽有助于社會理解尊嚴。在良莠混雜的時候,褒揚優秀能促學界追求卓越。

    榮譽,虛則名望,實乃風尚,超凡脫俗提升精神境界。

    榮譽,不在求全,貴在求真,良性動力有益社會進步。

    榮譽是肯定成就,激勵后輩,榮譽不賦予權力、平衡利益。

    凡榮譽講究風骨,安能催眉折腰事權貴。是學術不免孤傲,強調蓬萊文章建安骨。

    榮譽不可能完美無缺,關鍵在見識和公德。

    榮譽并非只來源于獎項,核心在貢獻和信心。

    鼓勵之中,還有鞭策和期待,可頌而不揚。

    成就之外,更需善舉和美德,為大學之道。

    努力得到人們公認、甚至崇拜,固然帶來一時的愉悅,奉獻不為眾人熟知,甚至誤解,也能保持一生怡然。塑造品位,愿避屈原所謂鸞鳳之憂、望免大家所見唯利之弊,彰明榮譽,樹社會追求崇高之風尚,與大家共享幸福之真諦。

    未來科學大獎的三個特色

    在2016年未來科學大獎的宣布儀式上,楊振寧先生宣布大獎的成立,并總結了未來科學大獎的三個特色:是第一個植根于中國大陸的民間獎項;是著眼于未來, 第一個以”未來“命名的大獎;不是一個人或者一個家族的獎項, 而是集合眾多企業家之力的獎項。

    公平公正的評選流程

    未來科學大獎的被提名人,不限年齡、性別、國籍,但要求所獲提名的工作主要在大中華地區(包括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和臺灣)完成。

    被提名人可以是個人或團隊,按同一項工作最突出為準,原則上每個獎項不超過五人。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主要為大獎評選提供科學專業和學術支撐,由9人組成。第一任委員會包括兩位數學家(夏志宏、田剛)、兩位物理學家(丁洪、文小剛)、兩位化學家(何川、謝小亮)、兩位生物學家(饒毅、王曉東)和一位計算機學家(李凱)。

    遵循“程序正義”的原則,未來科學大獎評審過程,引入了提名權與評審權分離、評審委員與被提名人不接觸原則等規則。大獎采取提名邀約制,提名人涵蓋海內外華裔科學家。科學委員會的成員不參與提名,在任職期間及其后兩年,也不能被提名,以保證大獎的公正與公平。

     

    來源:材料科學網

     

    相關閱讀:

    盤點那些年頒錯的諾貝爾獎:甚至害慘好多人

    屠呦呦諾獎演講,23頁PPT全稿

    科學界第一巨獎“科學突破獎”揭曉

    搜狗截圖16年08月24日1700_3

    喜歡 (1)分享 (0)
    男人j进入女人下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