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和《科學》(Science)發表了最新的學術論文,有三篇研究性論文的主要完成單位來自中國。其中,軍事醫學科學院附屬醫院、北京大學和中國醫學科學院天津血液病醫院等聯合發表一篇Nature,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柳振峰、章新政和李梅等三個課題組聯合發表一篇Nature,浙江大學聯合利莫瑞克大學、德克薩斯大學圣安東尼奧分校等發表一篇Science。本期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中國科學家發表的三篇頂尖論文。
軍事醫學科學院、北大等聯合發表一篇Nature
圖:小鼠胚胎造血干細胞形成過程中單細胞分辨率的發育路徑示意圖。來自北京大學新聞網。
美國當地時間2016年5月18日,國際頂尖學術期刊Nature在線發表了軍事醫學科學院附屬醫院(解放軍307醫院)劉兵研究組、北京大學湯富酬研究組和中國醫學科學院天津血液病醫院(血液學研究所)袁衛平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單細胞分辨率解析造血干細胞的形成過程(Tracing haematopoietic stem cell formation at single-cell resolution)。該項工作在功能和基因表達方面、在單細胞水平上,系統、深入地研究了小鼠造血干細胞形成和特化過程中的關鍵特征。
軍事醫學科學院附屬醫院博士研究生周帆、周杰博士、賀文艷博士,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李顯龍、朱平,中國醫學科學院天津血液病醫院助理研究員王偉麗為論文的并列第一作者。湯富酬研究員、劉兵研究員、袁衛平研究員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原文鏈接如下: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ature17997.html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聯合課題組發表一篇Nature
美國當地時間5月18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柳振峰研究組、章新政研究組與常文瑞、李梅研究組通力合作,“看清”了光合作用超級復合物結構,即通過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在3.2埃分辨率下解析了高等植物(菠菜)光系統II-捕光復合物II超級膜蛋白復合體的三維結構。該項研究工作于在《自然》(Nature)期刊作為長篇主題論文在線發表。
光合作用的過程非常復雜,涉及成百上千個不同的化學反應,雖然對光合作用的研究已經有超過200年的歷史,但到現在為止,光合作用中很多關鍵的反應步驟還沒有弄清楚,因而對光合作用的研究也一直得到各國政府及科學家的廣泛關注。
該工作由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三個課題組共同完成,博士研究生魏雪鵬和助理研究員蘇小東為該項工作的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工作得到了科學院B類先導《生物超大分子復合體的結構、功能與調控》專項、科技部973重大科學問題導向項目《光合作用與“人工葉片”》和自然科學基金的共同資助。原文鏈接如下: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abs/nature18020.html
浙江大學等聯合發表一篇Science
美國當地時間5月19日,Science雜志在線發表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邢華斌實驗室與國際合作者的研究進展:采用雜化多孔材料分離乙炔和乙烯,可兼具高分離選擇性與高吸附容量。這一研究被認為是氣體吸附分離技術領域的一大突破,為相關氣體分離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關論文?Pore chemistry and size control in hybrid porous materials for acetylene capture from ethylene(《雜化多孔材料孔化學和尺寸控制實現乙炔乙烯分離》)中,浙江大學為論文第一完成單位,邢華斌教授、利莫瑞克大學MichaelJ.Zaworotko教授、德克薩斯大學圣安東尼奧分校陳邦林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浙大化工學院博士生崔希利和利莫瑞克大學陳凱杰為共同第一作者。
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項目、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以及中組部“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優秀青年人才計劃的資助。浙江大學楊啟煒副研究員、鮑宗必副教授和任其龍教授是論文的作者之一。原文鏈接如下: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6/05/18/science.aaf2458
點擊標題,查看相關閱讀:
劉忠范院士課題組在石墨烯玻璃方面的研究被Nature Materials報道
《Science》刊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熱電能源材料研究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