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要概念
無機非金屬材料
①是除有機高分子材料和金屬材料以外的所有材料的統稱。
②包括以某些元素的氧化物、碳化物、氮化物、鹵素化合物、硼化物以及硅酸鹽、鋁酸鹽、磷酸鹽、硼酸鹽等物質組成的材料。
陶瓷
①從制備上開看,陶瓷是由粉狀原料成型后在高溫作用下硬化而形成的制品。
②從組分上來看,陶瓷是多晶、多相(晶相、玻璃相和氣相)的聚集體。
玻璃
①狹義:熔融物在冷卻過程中不發生結晶的無機非金屬物質。
②一般:若某種材料顯示出典型的經典玻璃所具有的各種特征性質,則不管其組成如何都可稱為玻璃(具有玻璃轉變溫度 Tg)。
玻璃轉變溫度:玻璃態物質在玻璃態和高彈態之間相互轉化的溫度。
具有Tg的非晶態無機非金屬材料都是玻璃。
水泥
凡細磨成粉末狀,加入適量水后,可成為塑性漿體,能在空氣或水中硬化,并能將砂、石、鋼筋等材料牢固地膠結在一起的水硬性膠凝材料,通稱為水泥。
耐火材料
耐火度不低于1580℃的無機非金屬材料
復合材料
由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性質的材料,通過物理或化學的方法,在宏觀(微觀)上組成具有新性能的材料。
通過復合效應獲得原組分所不具備的性能。可以通過材料設計使各組分的性能互相補充并彼此關聯,從而獲得更優秀的性能。
2陶瓷知識點
1.陶瓷制備的工藝步驟
原材料的制備→ 坯料的成型 → 坯料的干燥 → 制品的燒成或燒結
2.陶瓷的天然原料
①可塑性原料:黏土質陶瓷成瓷的基礎(高嶺石、伊利石、蒙脫石)
②弱塑性原料:葉蠟石、滑石
③非塑性原料:減塑劑——石英;助熔劑——長石
3.坯料的成型的目的
將坯料加工成一定形狀和尺寸的半成品,使坯料具有必要的機械強度和一定的致密度。
4.陶瓷的成型方法
①可塑成型:在坯料中加入水或塑化劑,制成塑性泥料,然后通過手工、擠壓或機加工成型;(傳統陶瓷)
②注漿成型:將漿料澆注到石膏模中成型
③壓制成型:在金屬模具中加較高壓力成型;(特種陶瓷)
5.燒結
將初步定型密集的粉塊(生坯)高溫燒成具有一定機械強度的致密體。
固相燒結:燒結發生在單純的固體之間
液相燒結:有液相參與,加助溶劑產生液相
好處:降低燒結溫度,促進燒結
6.陶瓷的組織結構:晶相、玻璃相、氣相
①晶相:陶瓷的主要組成;分為主晶相和次晶相
②玻璃相:玻璃相對陶瓷的機械強度、介電性能、耐熱性等不利,不能成為陶瓷的主導組成部分。
玻璃相在陶瓷中的作用:粘結;粘結晶粒,填充空隙,提高致密度
降低燒成溫度,促進燒結
③氣相:氣孔;降低強度,造成裂紋。
7.陶瓷力學性能的特點
硬度:高
強度:抗拉強度很低、抗壓強度非常高
塑性:塑性極差
韌性:韌性差、脆性大
8.陶瓷熱學性能的特點
①導熱性:差,良好的絕熱材料
②熱穩定性(抗熱震性):概念:材料承受溫度的急劇變化而不至于被破壞的能力。 陶瓷抗熱震性一般較差
9.結構陶瓷
①概念:能作為工程結構材料使用的陶瓷,一般具有高強度、高硬度、高彈性模量、耐磨損、耐高溫、耐腐蝕、抗氧化等優異性能,可以承受金屬材料和高分子材料難以勝任的嚴酷工作環境。
②常見種類:Al2O3、ZrO2、SiC、Si3N4……陶瓷
10.陶瓷增韌技術:【機理:阻礙裂紋的擴展】
①相變增韌:相變可吸收能量; 體積膨脹可松弛裂紋尖端的拉應力,甚至產生壓應力。
②微裂紋增韌:溫度變化引起的熱膨脹差或相變引起的體積差,均會產生彌散分布的微裂紋;
微裂紋與主裂紋聯結,使主裂紋分叉,改變主裂紋尖端應力場,吸收其能量,阻礙其擴展。
③第二相顆粒彌散增韌:在基體中彌散分布的第二相顆粒阻礙裂紋的擴展。
④與金屬復合增韌:金屬是一種韌性相,通過其自身的塑性變形,可松弛裂紋尖端應力,并吸收裂紋能量。
⑤增強纖維或晶須增韌阻礙裂紋擴展。
11.功能陶瓷
概念:具有光、電、磁、聲、力、生物、化學等功能的陶瓷材料。
12.透明陶瓷
①概念:能透過可見光的陶瓷材料
②使陶瓷透明的方法:
不透明原因:雜質、氣孔、晶界使光線吸收和散射
透明的手段:采用高純度、高細度的原料,同時摻入添加物或采取其他工藝上得措施,把氣孔充分排除,適當控制晶粒尺寸,使制品接近于理論密度,盡可能減少陶瓷材料對光的吸收和散射
13.壓電陶瓷
①壓電效應:機械力→應變?表面荷電
②壓電陶瓷是一種多晶燒結體
③壓電陶瓷的壓電效應機理:材料內部自發極化產生電疇。
極化處理前:電疇分布無序,宏觀極化強度為零。
極化處理后:電疇在一定程度上按外電場取向排列,宏觀極化強度不為零,表現為束縛電荷。
機械作用導致電疇轉向,束縛電荷發生變化。
壓電陶瓷只有經極化處理后才具有壓電效應。
14.熱釋電陶瓷
①熱釋電效應:溫度變化→應變?表面荷電
②機理:跟壓電陶瓷類似
15.半導體陶瓷
PTC半導體陶瓷:①PTC效應:正電阻溫度系數效應
②應用:限流、恒溫發熱、過熱保護……
3玻璃知識點
1.可形成玻璃的物質
①硅酸鹽、硼酸鹽、磷酸鹽、鍺酸鹽 ②重金屬氧化物 ③硫化物、鹵化物,等
2.玻璃制備方法的通性
使材料不發生結晶、或破壞晶體的有序結構使其非晶化
①熔體冷卻法:冷卻速度必須大于原子調整成晶體的速度。
②非熔融法:氣相沉積法、水解法、高能射線輻照法、沖擊波法、濺射法等。
3.玻璃性能上的通性
①各向同性:玻璃態物質的質點排列無規則,滿足統計均勻分布,因此其物理、化學性質在任何方向都是相同的
②介穩性:玻璃介于熔融態和晶態之間,屬于介穩態
③無固定熔點
④物理化學性質的漸變性:玻璃態物質從熔融狀態冷卻(或加熱)過程中,其物理化學性質產生逐漸、連續地變。
4.形成玻璃的手段
①冷卻速度足夠快
冷卻速度快到足夠使熔體中原子來不及重組成有序的點陣,從而使液態或氣態的無定形結構得以被保留。
②使原子無序堆積,不形成晶格。
③破壞晶體的有序結構,使之非晶化機械研磨;高能輻照、強沖擊波。
5.傳統玻璃熔制
玻璃液的澄清:排除液中的可見氣泡。
玻璃液的均化:消除尚未熔化的砂粒、條紋等不均勻相,以保證玻璃液中化學組分的均勻,溫度較高,為1200~1400℃,此時玻璃液粘度極小。
6.玻璃形成的熱力學條件
同組成的晶體與玻璃體的內能差別越大,玻璃越容易結晶,即越難形成玻璃。
7.玻璃形成的動力學條件
形成玻璃的關鍵是熔體的冷卻速度(粘度增大的速度)大于質點排列成晶體的速度。
8、玻璃形成的結晶化學條件
①熔體中陰離子團的聚合程度
陰離子團低聚合:位移、轉動、重排容易,易調整成晶體,不易形成玻璃。
陰離子團高聚合:位移、轉動、重排困難,難調整成晶體,容易形成玻璃。
②化學鍵的性質
只有當離子鍵和金屬鍵向共價鍵過渡時,形成由離子—共價、金屬—共價混合鍵所組成的大陰離子時,就最容易形成玻璃。
③化學鍵的強度
網絡形成體氧化物:能單獨形成玻璃,如SiO2、B2O3、P2O5、GeO2。
網絡變性體氧化物:不能單獨形成玻璃,但能改變網絡結構,一般使結構變弱,如Na2O、K2O、CaO。
網絡中間體:兩者之間,能改善玻璃性能,如Al2O3、TiO2、ZnO、BeO。
9.氧化物玻璃的無規網絡模型
結構單元:金屬離子——氧多面體
正離子在多面體中央;氧在頂角,為公共氧,一個氧最多與兩個形成網絡的正離子相連。
多面體頂角無規則相連,通過公共氧(橋氧)搭成無規則網絡。
R2O或RO(如Na2O、CaO),氧橋被切斷出現非橋氧。
10.氧化物玻璃的晶子模型
晶子:晶格極不完整、有序區域極小的晶體。
晶子模型:晶子分散在無定形介質中,晶子與無定形區域無明顯界限。
玻璃有近程有序,遠程無序的結構特點。
11.高分子玻璃的結構模型
無規線團模型:分子鏈成無規線團狀,各線互相交織、互相穿插。
12.金屬玻璃的結構模型
無規硬球堆積模型:把原子視為硬球,盡可能地緊密堆積,球的排列是無規則的(金屬鍵無方向性,原子具有密堆傾向)。
13.硼反常
在B2O3中加入加R2O,剛開始加時,和硅酸鹽相反,非但不會破壞橋氧,反而加固網絡。這是因為剛開始加R2O時,R2O給出了游離氧,使一部分硼由三角體[BO3]變成四面體[BO4]。
14.微晶玻璃
將加有成核劑的特定組成的基礎玻璃,在一定溫度下熱處理后,就會變成具有微晶體和玻璃相均勻分布的復合材料,又稱玻璃陶瓷。
4水泥知識點
1.硅酸鹽水泥
熟料 + 石膏;也稱為純熟料水泥,又叫波特蘭水泥。
2.普通硅酸鹽水泥(普通水泥)
熟料 + 石膏 + 5%~20%的混合材料
3.礦渣硅酸鹽水泥(礦渣水泥)
熟料 + 石膏 + 20%~70%的粒化高爐礦渣
4.火山灰質硅酸鹽水泥(火山灰水泥)
熟料 + 石膏 + 20%~40%的火山灰質材料
5.粉煤灰硅酸鹽水泥(粉煤灰水泥)
熟料 + 石膏 + 20%~40%的粉煤灰
6.硅酸鹽水泥熟料的化學成分
氧化鈣(CaO)、氧化硅(SiO2)、氧化鋁(Al2O3)和氧化鐵(Fe2O3)
7.硅酸鹽水泥熟料的礦物組成
硅酸三鈣、硅酸二鈣、鋁酸三鈣、鐵酸鋁四鈣、玻璃相
8.生成硅酸鹽水泥熟料所用的工業原料
石灰質原料、粘土質原料和校正性原料
9.石膏在水泥中的作用
石膏的作用主要是調節凝結時間;適量的石膏對提高水泥強度有利,尤其是早期強度;但石膏也不宜過多,否則會使水泥產生體積膨脹而使強度降低,甚至影響水泥的安定性。
10.硅酸鹽水泥的生產工藝:兩磨一燒
生料的配制與磨細 → 將生料煅燒使之部分熔融形成以硅酸鈣為主要成分的熟料礦物 → 將熟料與適量石膏或適量混合材料共同磨細為水泥。
11.水泥的強度等級
5耐火材料知識點
1.耐火材料按其主成分的化學性質可分為
酸性:含較多SiO2;硅質、半硅質、黏土質
中性:碳質、高鋁質、鉻質
堿性:含大量的MgO和CaO;鎂質和白云石質耐火材料(強堿性);鉻鎂系、鎂橄欖石質、尖晶石耐火材料(弱堿性)
2.幾個指標
氣孔率 = 氣孔氣體/制品總體積(表觀體積)
體積密度:試樣烘干后的質量與其體積之比值,即制品單位體積(表觀體積)的質量。
真密度:耐火材料的質量與其真體積(即不包括氣孔體積)之比。
3.耐火材料熱導率 ~ 氣孔
耐火材料中所含氣孔對其熱導率的影響最大。一般說來,氣孔率越大,熱導率越低。
4.耐火度
耐火材料在無荷重條件下,抵抗高溫作用而不熔化的性質。
來源:新材料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