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性院校對于理科研究生申請博士學位都有發表研究論文的數量要求,比如南京大學對于從事物理學、化學、天文學、生物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和臨床醫學基礎研究的研究生申請博士學位,必須滿足下列條件之一:
1、申請人至少在國內外核心刊物上發表三篇與學位論文有關的學術論文(第一作者,其中有一篇是在SCI索引源刊物上發或被EI(全文檢索)收錄。
2、有兩篇及以上在SCI索引源刊物上發表或被EI(全文檢索)收錄的與學位論文有關的學術論文(第一作者)。
這是校研究生院的基本要求,實際上各院系、不同的導師對自己的學生可能會有更高的要求,比如有的導師要求三篇全部是SCI論文,有的要求發表刊物的影響因子必須大于多少才算數,還有的要求所發表論文的影響因子總和要大于多少才能畢業。 每年都會有為數不少的研究生因為達不到這些標準而無法如期畢業。
前天參加了劉同學的博士論文答辯,感觸頗多。劉同學2008年從河北師范大學碩士畢業后來到南大攻讀博士學位,三年時間共發表了12篇研究論文!這12篇論文全部是第一作者,全部發表在物理、化學領域的一流學術刊物上,其中Appl. Phys. Lett. 6篇, Opt. Lett. 2篇,Chem. Commun. 1篇,J. Nanosci. Nanotechnol. 1篇, Solid State Commun 1篇, Appl. Phys. A 1篇。
為什么劉同學能夠在短短三年的時間取得如此出色的研究成果,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
1)勤奮。這是取得成績的必要條件。據其他同學介紹:劉同學非常勤奮,經常看到他在食堂吃完飯以后在校園散散步,就回到實驗室非常專注地從事科研工作。也有一些學生,也是成天呆在實驗室:一會兒QQ聊天,一會兒聽聽音樂、打打游戲,一會兒看看視頻,一天下來科研上的收獲很少,甚至都無法靜下心來認真研讀一篇文獻。如果這樣日復一日,三年能學到多少知識、能獲得多少科研成果就可想而知了。
2)扎實的理論功底。劉同學碩士期間主要從事理論研究,來南大后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將實驗室其他研究生得到的實驗結果賦以物理模型或理論解釋,比如一些半導體納米結構的生長機理研究、拉曼散射研究等。劉同學不從事實驗工作,而是用理論來解釋實驗現象和實驗結果,這是他比較“討巧”的地方。他的理論工作所依靠的實驗結果都是實驗室其他同學半年、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得到的。實驗室提供了很多有趣的實驗結果,理論和實驗的緊密結合是他成功的另外一個原因。
3)科學的悟性。從事科研工作只是勤奮是不夠的,還需要悟性。有些同學也非常勤奮,可是科研工作沒有章法,眉毛胡子一把抓,做了很多工作卻沒有好的結果或者是有了結果也不會歸納總結。因此悟性很重要。如果沒有這種悟性,再好的實驗結果,再多的實驗結果擺在你面前,也未必能產生物理思想、提出物理模型去進行理論解釋。劉同學看到一個有趣的實驗結果,就會思考其內在的物理圖像和物理機制,并想法設法用理論來加以描述和解釋。
暫時想到這么多,希望理科的博士研究生們能認真思考一下;也希望所有研究生都能按期畢業,找到理想的工作!
后記:有朋友認為劉同學只是把別人的實驗結果拿來“計算”一下,似乎很不以為然。理論解釋不重要嗎?要找到具有指導意義的、有規律性的結果,能離開理論研究嗎?我們都知道,物理是最簡約的科學,物理的語言是數學。我們實驗室也有很多有趣的實驗結果,可惜就缺乏這樣一個能夠從理論高度解釋這些結果的人。
來源:中國科學網-科學網鐘偉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