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思想?似乎沒有公認的嚴格的定義。從百度百科上查到,說文解字說:“思”者,上為“田”,下為“心”,“心之田”;“想”者,上為“相”,下為“心”,“心之相”。從英語里,也有兩種說法,一個是thought,一個是idea。我想這兩個似乎正是思想的兩種不同的看法。我以為思想可以這么來解釋。首先,思想是人的一種意識活動,這種意識活動包括兩種行為,一種是對外界信息的加工,由外而內所謂思,一種是以意識去影響外界,由內而外所謂想。其次,思想應該是一系列具有共性的意識點構成的意識流。idea是點子,很多共同性質的點子放在一起形成了某種具有結構性的意識,就是thought,所謂思想。所謂的學術思想,就是把思想限制在學術活動中的狹隘定義。
那么思想具有什么樣的特點呢?從思想的解釋來看,思想具有如下特點:
首先,思想具有抽象性。思想不是一種有形的物質,而是意識,并且是一種具有高度抽象的意識。比如,易經的64卦所闡述的就是事物的發生、興起、高潮以及衰落的循環往復的基本思想。而孔子則是把這種思想解讀到了人身上。比如,笛卡爾的哲學思想就具有分析還原的思想。這些都是高度抽象的意識,并不是自然界的簡單組合結果。
其二,思想具有系統性。思想是一系列的點子的有機組合,形成了一定的結構,才成為思想。許多孤立的點子還不能成為思想,必須具備了系統性和結構性,才能成為思想。孔子如果只說了一句話,盡管很正確,但是我們不會說他有思想,老子盡管說了5000字,也不算多,但是構成了體系,他有思想。
其三,思想具有主觀性。思想是人的意識,是主觀的產物,雖然是客觀世界的反應,但是其主觀性非常的明顯。老子的思想的解讀是千差萬別的,有時候一個字的差別就導致解讀的重大差別。王陽明的親傳弟子也有互相矛盾之處。這說明,一個人的思想具有它的主觀特點,并不能輕易的傳遞下去。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就是強調思想的主觀性。釋迦摩尼也說,他的教義1000年之后可能不再存在,這就是對思想的主觀性有深刻的認識。這里主要原因在于思想的載體在于人,表達出來的僅僅是思想在語言上的投影,由于語言的局限性,思想不可能被完整的表達。而且由于每個人對于語言的掌握能力的不同,也會得到不同的感受。
其四,思想具有新穎性。這個新穎有兩種,一種是絕對的新穎,一種是相對的新穎。一個思想之所以稱之為思想,是因為提出了有別于他人的獨到的見解和看法,就是需要具備新穎性。人所共知并且人所共行的說法,還不能說是思想。
其五,思想具有環境局限性。人對外界的意識反應依賴于外界環境。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年齡,都導致不同的思想。這和外界提供的信息量有緊密的關系。有人就說,孔子的論語并不是在同一時間說的,孔子自己也說,40不惑,70才隨心所欲,顯然,70歲的認識和40歲的認識會有較大的差別。
其六,思想具有慣性。一個人形成了一個思想之后,會很長時間乃至終身奉行之,需要強烈的刺激才可能有所改變。我們見到不少很固執的人,就是因為具備了一定的思想而不變。其主要原因在于人的精力的有限性,有比無好,但是有思想本身就很難,所以大多數人抓住了一個之后,就不再考慮新的思想。這在梁漱溟的哲學中可見論述。
其七,思想具有一定的天賦性。在認識論的領域,西方一直有天賦論的說法。其實在中國,在東方,這種說法也不鮮見。比如,道德經就有: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這是認為人的人格雖然都是平等的,但是人和人對于外界的認識是不一樣的。佛家也有三乘之說,所謂菩薩、緣覺和聲聞,可以對應上中下三種人。這是客觀的表現。去除了教育不公平的因素之后,人和人之間的天生的大腦差異也會給思想帶來差別。大腦好比加工信息的計算機,既然是計算機,就有存儲能力、計算速度、通信能力、體系結構等方面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有些思想可以被一部分人所理解和發現,而對另一些人,則可能窮其一生也無從所知。西方還有一些學者試圖從實驗醫學的角度來證明,雖然都還沒有明確的結論,但是個人以為,承認人和人的差別并不是否定人的平等性。
我想思想應該還有很多特點,但是僅就上述特點給我們的啟發,也可以嘗試回答思想是如何產生的。
其一,思想從環境來。人天生不會遺傳來思想,思想都是后天的。人從零開始認識外界,就是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學習中就不斷需要對學習的東西進行歸納總結,這些歸納總結的結果就是對思想的消化吸收并且自我化。善于從周邊的環境帶來的信息中得到思想是很重要的來源。古人沒什么書本可看,但是只是觀察自然,就得到了令人敬畏的思想。因為自然也是最好的老師和書本。從周圍的他人的行為也可以得到很多的思想,因為有些人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做的正確,自然就有正確的道理,觀察并且解釋其合理性,得到的就是思想。
其二,思想從書本來。讀書是學習的最有效率的方式。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時間也是有限的,只能通過書本來學習前人的知識,并從知識中得到思想。看學術論文的一個要點就是不要只看其技術部分和理論部分,而是要還原其思想。要多問幾個為什么,比如為什么他/她會想到這個問題,為什么會想到這個技術路線,為什么會想到某些技巧。這些問題的回答對于學術思想的提高是非常有幫助的。簡單的記住論文的結論甚至過程,只是增加了知識存儲,沒有經過高度的加工,是沒有思想的。好比和面,需要反復的揉面,面才有筋骨,洗去面粉,得到的是面筋,可視為思想。
其三,思想從壓力來。一個沒有需求要解決的人是不會產生思想的。思想是人內在需求和外在需求相結合的結果。毛澤東靈活的戰術戰役思想并沒有直接來自孫子兵法,是他自己從戰爭實踐中不斷地思考問題并且解決問題中提煉出來的。綜合起來就是,實事求是、靈活機動。所謂兵法,在于一念之間。一個整天忙于簡單事務的人不會產生思想,因為根本沒有產生的動機。假如毛澤東一直在太平的環境中成長,他并不一定能夠產生后來的思想。我們做科研,有時候為了解決問題,殫精竭慮,走進問題,再走出問題,不斷地鍛煉,這才有可能產生學術思想。一個整天游手好閑無所事事的人,是不會產生思想的。無論是內在的需求,如釋迦摩尼,還是外在的需求,都是思想的重要來源。但是由于人的天生的好逸惡勞性,思想的產生并不是自然的,而是主觀能動性的表現。我們之所以欣賞思想,正是因為思想的來之不易。
其四,思想從方法來。由于思想具有新穎性的特點,那么有些確定性的方法是可以產生思想的,雖然未必很高明。比如,刻意的否定有時候會有很好的效果。順從和跟蹤都不會產生自己的思想。因為自然是豐富的,多角度的,看到一個角度的道理,刻意從反方面多看看,也許就能看到不同的道理,也就可能得到不同的思想。刻意的總結歸納也會帶來思想。很多人做對了很多事,但是沒有主觀的歸納一樣沒有思想,只是個幸運兒。但是,刻意的歸納總結對于學術來說是必不可少的。看了一段時間書或者論文,要強迫自己進行高度的抽象歸納,這是產生自己的思想的有效手段。
?
其五,思想從潛意識來。思想具有主觀性,因此發揮主觀能動性就很重要,而主觀能動性的最有效的部分就是潛意識思考。這在龐加萊的哲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我們不斷地給自己創造潛意識工作的好條件,也許就能得到更多的啟發,最終可能會形成更多的思想。
其六,思想從舉手投足來。儒家最高的境界在于吃飯睡覺皆學問。雖然我們在談學術思想的問題,但是思想具有一定的普適性和相通性,看似無關的事務,其內在可能具有很強的相關性。這需要我們具有很好的洞察力和聯想能力。舉手投足,都是我們思想的體現,或者是思想的重要來源。
總的來說,什么是思想,思想是如何產生的,依然是個未解的人類難題。上面僅僅是比較粗略的思考。
點擊標題,查看相關閱讀:
文章來源:博士中國/彭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