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國際頂級期刊《德國應用化學》(Angew)雜志于6月4日在線發表作者Tomas Hudlicky的觀點文章。內容中涉及歧視女性和少數族裔,并暗示中國論文發表量的快速增長導致國際期刊平均質量下降,甚至提出了“學生應該無條件服從于導師”的觀點。尤其對中國化學界武斷判斷及詆毀,是對致力于為化學學科發展不懈奮斗的中國化學家群體的整體傷害,已經迅速在中國化學領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憤慨。中國化學會對作者Tomas Hudlicky予以強烈譴責,并于6月6日發表鄭重聲明。
對此,《德國應用化學》也進行了回應,并表示將進行內部調查,并在及時公布相關結果,以確保不會再次發生這種情況,對此深感抱歉。該論文已經被下線。
論文部分截圖
當地時間 6 月 8 日,該雜志16名編委會成員發表了一份共同聲明,宣布他們將從編委會辭職。其中包括諾獎得主Frances H.Arnold等16 位著名化學家。
他們在信中指出,該論文經過了學術發表的全套流程才得以發表,這不是一個偶然事件,論文內容及其發表過程都應該受到譴責,并表示期刊需要推行嚴厲措施做出改變。聲明呼吁,雜志不僅要直面并糾正此次錯誤、承擔責任,還應發揮領導作用,倡導多樣性和反種族主義,為我們的學生和同行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16 名專家集體辭職聯名信
同一天,德國化學會(GDCh)也發表新聲明,對歧視性論文事件做出進一步回應。該聲明表示:該文章已從Wiley在線圖書館中刪除。此外,兩名負責此論文的編輯已被停職。審閱這篇文章的兩名國際評審專家將不再被該期刊采用。此外,德國化學會再次聲明論文中表達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它們違反了期刊、工作人員、編輯委員會以及Angewandte Chemie的所有者德國化學學會(GDCh)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
然而,該文作者Hudlicky表示,他確認該文章已通過同行評審,并且Angewandte Chemie在從網站上刪除他的文章之前沒有通知他,這一行為已經“超越審查制度”。他辯稱,雜志社不應從文獻記錄中刪除他的文章,而應在期刊中邀請化學家撰寫?rubuttals。他舉例說自己的研究小組的也是多樣性的,他并不反對多樣性,相反,他反對只雇傭一類人。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中國化學會、科研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