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后,許多重點冶金企業的裝備已沿著大型化、連續化、高效化、自動化的方向逐步邁進,推動了鋼鐵工業的發展。同時,鋼鐵工業還取得了大量科技成果。僅從1978年到1990年,獲國家發明獎的130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的128項。其中包括采礦、選礦和資源綜合利用、煉鐵、煉鋼、軋鋼以及煉焦、耐火材料、鐵合金、炭素生產等方面,都取得了明顯的科技進步,擴大了品種,提高了質量,增加了產量。
值得特別提出的是,廣大科研人員和現場技術人員、生產工人,為滿足國際尖端和高技術所需的新材料,克服了重重困難,取得了許多突破性的成就。如上世紀60年代,北京鋼鐵研究院等自力更生地研制了原子能工業需用的同位素分離膜,后來又研制成功了結構獨特、性能優異的多種高效分離膜。前后共獲國家發明獎4個,其中一等獎2個。
在建設攀枝花鋼鐵基地時,中國科研人員通過艱苦試驗,終于獨立解決了用普通高爐冶煉高鈦型釩鈦磁鐵礦的科技難題,引起世界注目。
冶金系統還研制出多種高性能的高溫合金、精密合金及各種粉末合金等高技術需要的材料。如上世紀80年代成功地研制了釹鐵硼稀土永磁合金,磁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與此同時,還研制出國民經濟急需的合金鋼和低合金鋼材,為能源工業、機械工業、交通運輸業等提供了新型材料。如鞍鋼為鐵路車輛研制成功的耐大氣腐蝕的低合金鋼材,比原來的材料延長了壽命,已創效益上億元,于1989年獲國家十大專利發明創造金獎。
在基礎研究方面,對金屬學、金屬物理學、冶金物理化學,也做出了貢獻。如陳箎在斷裂力學上的創見,以及我國學者關于“金屬內耗”的理論,準晶研究,相變理論等,都引起了國際金屬學界的注目。
已故著名冶金學家李薰,繼他發現了氫在鋼中引起發紋的定量規律之后,又主持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鋼中氣體的分析試驗室,研究氫在煉鋼過程中的變化。
周仁等關于氟在高爐中的行為研究,以及利用爐渣中的稀土元素制造稀土硅鐵和球墨鑄鐵的成功,使中國在這一領域達到先進水平。鄒元燨等對高鈦高爐煉鐵渣稠化理論的研究,以及對風口噴吹技術,都有創新性的貢獻。還有的學者在稀土萃取應用理論的研究方面,也促進了中國稀土工業的發展。
通過以上一系列科學技術的實踐和研究,鋼鐵科技界涌現了一批老中青結合的勇攀高峰為國爭光的科學家和技術專家。上世紀80年代被授予國家級專家的共有40余人。
陳篪(1927-1978),金屬物理和斷裂力學專家。從事高溫合金研究工作,揭示了γ′相的結構和真實性能,為發展以Ni3Al金屬間化合物為基的高溫合金提供了可靠依據。我國最早開拓斷裂力學理論和測試技術研究的學者之一。在裂紋擴展判據問題的研究中作出了突出貢獻,提出了最大切應力和最大主應力等基礎判據。
李薰(1913-1983),出生于湖南邵陽,物理冶金學家、中國冶金科技事業的開拓者之一。
1936年畢業于湖南大學,1940年獲英國雪菲爾德大學冶金學院哲學博士學位,1950年獲冶金學科學博士學位,1953年加入九三學社,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196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李薰早年從事鋼中氫的研究,進一步奠定了研究鋼中氫的科學基礎。他創建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在研究飛機引擎主軸斷裂的原因中,發現鋼中氫脆的奧秘和規律,證明了鋼的內部發裂是由于氫的存在引起的,并以擴散、溶解度和鋼的結構等,闡明了不同溫度下鋼材尺寸大小、時間與鋼中氫含量的關系,對世界各國鋼鐵技術一直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
周仁(1892-1973),字子競,江蘇南京人,著名冶金學家和陶瓷學家,上海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中國鋼鐵冶金學、陶瓷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原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鄒元燨(1915-1987),冶金物理化學家,半導體材料學家。歷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名譽所長,中科院技術科學部委員。
相關閱讀:
來源:中國鋼鐵協會。編輯:明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