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sqqo0"></td>
    • 歡迎進入材料科學世界,一起探索材料奧秘
    • 收藏本站,獲取最新材料前沿資訊

    引力波!2017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6位華人曾獲此獎項

    前沿資訊 mse_material 5658閱讀 掃描二維碼

    剛剛!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在瑞典揭曉。該獎項是諾貝爾各獎項中頒發次數最多的,也是華人科學家獲獎最多的諾貝爾獎項。近年來獲獎的物理學理論,往往顯得“高冷神秘”,如“上帝粒子”和“拓撲相變”理論。今年的物理學獎剛剛揭曉!一半授予MIT的Rainer Weiss,另外一半授予加州理工的Kip Thorne教授以及加州理工的Barry Barish教授,以表彰他們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

    Gravitational waves (引力波)

    QQ截圖20171003175809

    影響力不言而喻,引力波三劍客年初已經去世一名英國科學家,Barry Barish替代他的諾獎位置。

    § Kip S. Thorne(基普索恩) US

    是美國理論物理學家,主要貢獻是在引力物理和天體物理學領域。索恩和英國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以及美國天文學家、科普作家、科幻小說作家卡爾·薩根保持了長期的好友和同事關系。

    § Rainer Weiss(雷納?韋斯) US

    是美國理論物理學者,因在引力物理學與天文物理學的貢獻而知名于學術界,是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榮譽教授。在他學術生涯中最重要的成就為發展出激光干涉術,其為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的關鍵技術。魏斯是宇宙背景探測者科學工作小組的主席。

    § Barry Barish(巴里·巴里什) US

    美國實驗物理學家,加州理工學院榮譽學士。他是引力波的領先專家。Barish 于1994年成為激光干涉儀重力波觀測臺(LIGO)的主要研究員,并于1997年擔任主任。2015年,首次發現兩個30個太陽能大規模黑洞,代表了引力波的第一次直接檢測,因為它們是愛因斯坦在1916年的預測和首次觀察的合并的一個黑洞。20世紀80年代,建立一個復雜的地下探測器來尋找磁性單極子,并解決新興領域的粒子天體物理學的其他問題。在意大利的Gran Sasso隧道進行的地下實驗提供了一些關于中微子質量的關鍵證據。

     

    110次頒發203人獲獎 最年輕獲獎者靠“拼爹”

    諾貝爾物理學獎是根據瑞典著名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遺囑,以其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5個獎項之一,旨在獎勵對人類物理學領域里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

    據諾貝爾獎官網統計,1901年至2016年間,諾貝爾獎各類獎項共計頒發了579次,其中物理學獎頒發次數最多,為110次。該獎項共頒發給了204人次。約翰·巴丁曾經兩次獲得這一殊榮,因此事實上共有203人獲得過這一獎項。

    按照規定,一項諾貝爾獎最多可頒給兩項不同的成就,一份獎金最多由3人分享。截至2016年,在諾貝爾物理獎項中,已有47次頒給個人、32次頒給兩人、31次頒給三人。

    據統計,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獎者平均年齡為55歲。其中年齡最大的是雷蒙德·戴維斯,他在2002年以88歲的年齡得獎;年齡最小的是勞倫斯·布拉格。1915年,小布拉格與父親合作,靠“拼爹”以25歲的“稚嫩”年齡與父親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殊榮。

    此外,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中有四對父子、兩名女性及一對夫妻,即著名的居里先生與夫人。

     

    摘下6座物理獎杯 系華人拿獎最多的諾獎獎項

    近年來,中國作家莫言和藥學家屠呦呦先后摘得諾貝爾文學獎和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桂冠,這讓中國人對諾獎有了更多的關注和期待。不過,除了以上兩大獎項,物理學獎在全球華人諾獎成績單里也占據重要位置。

    據統計,自諾貝爾獎1901年首次頒獎以來,物理學獎是華人拿獎最多的獎項,共有6位華人科學家獲此殊榮。1956年,31歲的李政道和35歲的楊振寧提出“李-楊假說”,成功挑戰愛因斯坦理論,被認為是現代物理學的重大突破,于1957年同時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6年,美籍華裔科學家丁肇中與美國物理學獎伯頓·里克特因發現一種新的基本粒子,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97年,美籍華裔朱棣文與克勞德·科恩-坦諾奇、威廉姆·菲利普斯三人因“發展了用雷射冷卻和捕獲原子的方法”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98年,美籍華人崔琦與兩位美國物理學家因發現了“分數量子霍爾現象”,使人們對量子現象的認識更進一步,獲當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009年,英國華裔科學家高琨因在光學通訊上取得的開創性成就,獲當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慣走高冷范!

    法國科學家李普曼因發明彩色照片的復制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我們得以拍照留下多彩的生活記憶;1956年,美國三位科學家因研究半導體和發明晶體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讓我們有機會用上電腦和手機。

    盡管生活中有很多和諾貝爾物理學獎成就相關的例子,但很多時候,獲獎的物理學理論聽起來都有點高深莫測。實際上,得獎最多的物理學研究領域是有點“高冷”的粒子物理學,該領域已有34人得獎。

    兩位科學家因成功預測“上帝粒子”獲得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其中較為著名的,要數2013年兩位物理學家因預測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而獲獎。普通人可能會好奇“上帝粒子”的稱號從何而來,原來是因為希格斯波色子是62中基本粒子中最后一種被證明存在的粒子,它極為重要,此前又十分難尋覓,才被比喻為“上帝粒子”。

    此外,去年獲獎的“拓撲相變”理論聽起來也是十分“高冷”的理論,讓很多人“望而生畏”。2013年的“宇宙加速膨脹”和2002年“宇宙X射線源”的發現,在普通人眼里,也都異常神秘和深奧。

     

    相關閱讀:

    哪12位華人獲得過諾貝爾獎?

    為什么中國還要探測引力波?

    一文看懂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物理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

    整理自:中新網 等。編輯:明軒

    喜歡 (2)分享 (0)
    男人j进入女人下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