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sqqo0"></td>
    • 歡迎進入材料科學世界,一起探索材料奧秘
    • 收藏本站,獲取最新材料前沿資訊

    【科研】少些虛名頭,多些真成果

    學術交流 mse_material 4510閱讀 掃描二維碼

    如果只重虛名頭,不重真成果,當所謂的“知名科學家”,不僅會名不符實、貽笑大方,還會助長浮躁學風、敗壞學術風氣、擾亂學術環境、顛覆價值導向

    不久前參加一場座談會,與會專家說起這么一種現象:業內有些所謂的“知名科學家”,雖然也有一定水平,只不過其“知名”主要不是因為出色的科研成果,而是因為他們能忽悠、會運作。

    1e08be4182340d9267fbbc59a7420e4b

    座談會上調侃的這類現象,可能只是在小范圍內存在,卻提醒我們:現實中確實有少數科研人員,他們大部分心思并沒有花在研究上。比如,有的人熱衷于“交朋友”、跑關系,成為圈子內的“活動家”;有的人善于包裝,有點成果就美其名曰“重大突破”;有的人除了自己的專業缺乏研究,專業以外的領域門門“造詣”高深,儼然是“全能選手”;還有些人醉心于申請各類人才“帽子”,或者想方設法鉆營當主任、升所長……他們固然“知名度”高、“影響力”大,但卻因此荒廢了業務,空留下一堆耀眼的光環。

    應當說,科學家依靠真才實學和實質貢獻成名成家沒什么不好。特別是在舉國上下大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今天,有成就、有品德的科學家應該得到更多關注、更多尊重,也應該有更多“粉絲”、更多崇拜者、追隨者,這于國于民都是好事。然而,如果只重虛名頭,不重真成果,一味沉迷于投機鉆營、忽悠運作,當所謂的“知名科學家”,不僅會名不符實、貽笑大方,還會助長浮躁學風、敗壞學術風氣、擾亂學術環境、顛覆價值導向,其危害大矣!

    這些“知名科學家”為何能名利雙收、甚至呼風喚雨?恐怕得反思其存在依托的現實土壤。毋庸諱言,在目前一些科研資源分配和成果評價過程中,一些善于經營關系、懂得“門道”的人,確實比較容易獲得成功;一些有較高社會知名度,或者擁有一定職務的科技人員,通常也容易“中標”、擁有更大的話語權。和苦心鉆研、甘坐冷板凳、需要多年積累才可能獲得科研成果相比,那些“知名科學家”的成功則容易許多。而正是由于在科技資源分配、成果評價中的非學術因素作祟、行政干預過多,才致使個別學術水平不高,甚至不學無術之人通過種種方式粉飾自己,不擇手段謀取名利。

    科技界之所以稱之為“界”,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其獨立的學術規范和評價標準。在科技界,應以學術水平來評判高低,以科研成果來衡量成敗。這一體系應不因職務、榮譽、出身而有所照顧,而應唯學術是瞻。因此,國際學術交流時,通常以“某某博士”而不是“某某院士”“某某所長”來稱呼科學家,大家談論的也多是各自領域的研究進展;即便是諾貝爾獎獲得者,也不會因自己的名氣在科研競爭中占有多少優勢。

    當前,我國絕大多數科學家還是靠真才實學贏得尊重的,但對于上述少數怪現象也不應麻痹大意,甚至視而不見。科技界應該加強科學共同體建設,堅守學術準則、維護學術道德,勇于向不良現象說“不”。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SARS

     

    相關閱讀:

    有意思的科研與沒意思的科研

    【好文】學術思想是如何產生的?

     

    喜歡 (1)分享 (0)
    男人j进入女人下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