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思考了一問題,我們到底有多少和我們相關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又都是干什么的? 小編決定收羅整理一下給大家介紹,這些NB的地方都是哪?在干什么?說不定以后我們的小伙伴還可以去謀個一官半職,到時候可要記得感謝下我。
聲明一下:實驗室名單來自國家教育部,介紹排序不分先后;國家重點實驗室太多一下說不完,慢慢待續………..
PS:這是NB的地方太低調了,連張清晰的照片都少有,所以大家還是多看文字吧!!
一. 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1.實驗室簡介
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屬于新材料領域, 1987年由國家計委批準、建于武漢理工大學,1990年3月通過國家驗收對外開放。主管部門為國家科技部,現任實驗室名譽主任為哈佛大學Charles M. Lieber教授,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為中科院院士顧秉林教授,實驗室主任為張清杰教授。實驗室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發展新一代材料復合與加工新技術,特別是低維復合技術,包括納米復合技術及薄膜復合技術;
基于材料復合與加工新技術,發展新型結構與功能材料,特別是國防建設配套關鍵新材料、信息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和納米生物醫用材料;
材料基礎研究與材料設計,特別是多組分、多尺度材料的復合原理與設計。
實驗室現有固定人員65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比利時皇家科學院院士1人、國家“千人計劃”專家5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1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和講座教授4人、國家教學名師1人,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6人,教育部跨世紀/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獲得者16人。實驗室現有“原位復合技術及新材料”和“具有生命功能的仿生復合材料”2支教育部“長江學者”創新團隊和1支“軍用新材料合成與加工新技術”國防科技創新團隊。
實驗室面向國內外開放,重視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每年聘請5名左右的國際著名學者來實驗室開展合作研究,派出5~8名優秀青年學者到國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機構開展研究或訪問。實驗室是國家外專局和教育部首批批準的“材料復合新技術與先進功能材料”科學創新引智基地,是國家科技部首批批準的“材料復合新技術國際聯合實驗室”,與美國哈佛大學聯合,建立了“武漢理工大學——哈佛大學納米聯合重點實驗室”,與英國斯特拉思克萊德大學光子研究所合作,建立了“中英光電材料與器件聯合實驗室”。實驗室具有“中國政府專項獎學金——高校研究生項目”外國留學生招生資格。此前,已有德國、印度、比利時、美國、日本和韓國等國的研究生來實驗室交流和學習。
實驗室現有建筑面積18000平方米,擁有一批先進的材料合成與加工設備,以及現代化的材料結構分析、表征與性能測試設備,設備總價值約1億元人民幣。
2. 現任領導
名譽主任: CharlesM.Lieber ; 實驗室主任:張清杰; 學術委員會主任:顧秉林
3.主要研究方向
生命復合材料實驗室 、光電功能材料與器件實驗室 、有機-無機納米復合實驗室 、生物醫用材料實驗室 、高性能熱電材料及器件實驗室、金屬有機催化功能實驗室(LOCOM) 、燃料電池實驗室、功能生物界面材料實驗室、半導體光催化材料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哈佛大學納米聯合實驗室、梯度復合技術與新材料實驗室。
4. 研究成果及獎項
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獲國家科技獎勵情況
序號 | 年度 | 獎 勵 | 等級 | 項 目 名 稱 | 完 成 人 |
1 | 2013 | 國家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寬溫、寬頻高模量壓電阻尼復合材料成套制備技術及其典型工程應用 | 張聯盟、黃志雄、秦 巖、石敏先、梅啟林、王雁冰、沈 強、陳 斐、謝文峰、張 明 |
2 | 2013 | 國家自然科學獎 | 二等 | 熱電材料的多尺度微觀結構調控與性能優化 | 唐新峰4、張清杰5(第二完成單位) |
3 | 2012 | 國家技術發明獎 | 二等 | 結構/功能復合化新型導電陶瓷的設計、成套制備技術與應用 | 傅正義、王為民、王 皓、王玉成、梅炳初、張清杰 |
4 | 2011 | 國家技術發明獎 | 二等 | 連續梯度材料的共沉降可控制備新技術及其在動高壓領域的應用 | 張聯盟、沈 強、楊中民、葉 菁、王傳彬、羅國強 |
5 | 2011 | 國家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環類零件精密軋制關鍵技術與裝備 | 華 林、毛華杰、楊 合、李志剛、梅雪松等 |
6 | 2010 | 國家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骨外科用生物降解復合材料制備關鍵技術及商業化開發應用 | 李世普、閆玉華、陳曉明、黃繼鋒、 王欣宇、江 昕、賀建華、萬 濤、 戴紅蓮、汪國棟、韓穎超、賈 莉、 李建華 |
7 | 2002 | 國家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五類光纖傳感敏感材料制備與加工規模化生產技術及其應用 | 姜德生、程家騏、王立新、李維來、戴 珩、黃 俊、余海湖 |
8 | 1997 | 國家科技進步獎 | 三等 | 自蔓延燃燒還原反應技術制備二硼化鈦陶瓷粉料的工業應用與開發 | 傅正義、王為民、袁潤章、梅炳初、王 皓、李 琳 |
9 | 1997 | 國家技術發明獎 | 三等 | 高性能稀土—鐵超磁致伸縮單晶制備技術 | 李 強、張一玲、袁潤章、歐陽世翕、黃曉華 |
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獲省部科技獎勵情況
序號 | 年度 | 獎 勵 | 等級 | 項 目 名 稱 | 完 成 人 |
1 | 2013 | 湖北省自然科學獎 | 一等 | 高效光催化材料的制備科學 | 余家國、余火根、程 蓓、劉升衛、 于笑瀟 |
2 | 2013 | 湖北省技術發明獎 | 一等 | 寬組分、多物系梯度材料的薄帶流延集成制備技術與典型工程應用 | 張聯盟、沈 強、羅國強、王傳彬、 黃志雄、張清杰 |
3 | 2013 | 教育部技術發明獎 | 一等 | 高性能熱電材料快速非平衡制備與高效熱電器件及系統應用 | 張清杰、唐新峰、柏勝強、陳立東、 曹衛強、吳燕青 |
4 | 2013 | 軍隊科技進步獎 | 一等 | ×××電磁防護材料與測試技術研究 | 官建國2、王一龍6(第二完成單位) |
5 | 2012 | 湖北省科技進步獎 | 一等 | 壓電阻尼結構復合材料的設計與制備技術及其典型工程應用 | 張聯盟、黃志雄、秦 巖、石敏先、 梅啟林、王雁冰、沈 強、謝文峰、 張 明、蔡黔芬、付承菊、陳 斐 |
6 | 2012 | 湖北省技術發明獎 | 二等 | 分級多孔光催化材料的仿生制備及應用 | 余家國、余火根、程 蓓、蘇耀榮 |
7 | 2011 | 湖北省自然科學獎 | 一等 | 仿生功能生物界面材料的合成與應用 | 孫濤壘、卿光焱、江 雷 |
8 | 2011 | 國防技術發明獎 | 三等 | ×××××× | 劉韓星 |
9 | 2011 | 中國航空學會科學技術獎 | 三等 | 梯度材料的復合物系設計、粉末冶金與焊接制備及其結構控制 | 熊華平、沈 強、王傳彬、羅國強、 陳 波、毛 唯(第二完成單位) |
10 | 2010 | 湖北省技術發明獎 | 一等 | 特種電磁功能復合材料的新制備技術與應用 | 官建國、張清杰、馬會茹、王 維、 趙素玲、甘治平 |
11 | 2010 | 國防技術發明獎 | 三等 | 納米復合×××材料 | 官建國、王 維、張清杰、馬會茹、 趙立英、趙素玲 |
12 | 2009 | 湖北省自然科學獎 | 一等 | 半導體光催化材料的微結構調控、摻雜、制備與性能增強 | 余家國 |
13 | 2009 | 湖北省科技進步獎 | 一等 | 大跨度復雜體型空間網架結構風致損傷與健康診斷的智能化方法與技術 | 瞿偉廉 |
14 | 2009 | 湖北省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高性能二氧化錫陶瓷電極材料的研制及其應用 | 張聯盟 |
15 | 2009 | 建筑材料科學技術獎 | 二等 | 多孔二氧化鈦光催化材料的制備機理 | 余家國、程 蓓、余火根、蘇耀榮、 張利娟 |
16 | 2008 | 湖北省技術發明獎 | 一等 | 可控顆粒排布、連續梯度結構形成及其致密化技術 | 張聯盟 |
17 | 2008 | 湖北省科技進步獎 | 一等 | 微波燒結新型金剛石—硬質合金復合材料制品的開發 | 周 建 |
18 | 2008 | 建筑材料科學技術獎 (技術發明類) | 一等 | 抗熱震、導電復相陶瓷蒸發舟的制備關鍵技術及其應用 | 傅正義 |
19 | 2007 | 建筑材料科學技術獎 | 一等 | 系列新鈮、鉭酸鹽的發現、結構與性能研究 | 方 亮、張 輝、吳伯麟、袁潤章 |
20 | 2007 | 湖北省自然科學獎 | 三等 | 系列新鈮、鉭酸鹽晶體化合物的發現、合成、結構與性能研究 | 方 亮、張 輝、吳伯麟、袁潤章 |
21 | 2006 | 湖北省科技進步獎 | 一等 | 陶瓷復合材料蒸發坩堝低成本制造技術的開發與應用研究 | 傅正義 |
22 | 2006 | 湖北省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低壓成型纖維增強片狀模塑料的研究 | 張聯盟 |
23 | 2006 | 國防科學技術獎 | 三等 | ×××高性能納米復合碳化鎢—鈷材料研制 | 邵剛勤 |
24 | 2005 | 湖北省科技進步獎 | 三等 | 生物陶瓷中耳通氣引流管的研究及應用 | 陳曉明 |
25 | 2004 | 湖北省自然科學獎 | 二等 | 電/磁流變液新材料及其智能減震結構的基礎研究 | 官建國 |
26 | 2003 | 湖北省自然科學獎 | 一等 | 非均質材料的物理設計、構筑方法與結構控制理論 | 張聯盟 |
27 | 2003 | 湖北省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光催化超親水二氧化鈦薄膜自潔凈玻璃 | 趙修建 |
28 | 2003 | 湖北省推廣獎 | 二等 | 超細增韌聚酰亞胺樹脂粉及其推廣應用 | 余家國 |
29 | 2002 | 湖北省自然科學獎 | 一等 | 透紅外氟化物及硫鹵玻璃的基礎研究 | 趙修建、韓建軍、杜金成、陳文梅、 閔新民 |
30 | 2002 |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自然科學類) | 一等 | 非均質材料顯微結構-性能關系預測理論研究 | 南策文、金伏生(第二完成單位) |
31 | 2002 | 湖北省自然科學獎 | 二等 | 反應合成與加工材料基礎研究 | 傅正義、梅炳初、王為民、王 皓、 張清杰、袁潤章 |
32 | 2002 | 湖北省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諧振腔型微波等離子化學氣相沉積金剛石膜技術研究 | 周 健、汪建華、袁潤章、李 強、 梅炳初、董學斌、劉桂珍、何 偉、 李 軍、余衛華 |
33 | 2001 | 湖北省自然科學獎 | 一等 | 陶瓷—金屬梯度材料設計理論 | 袁潤章、張清杰、張聯盟、南策文、 傅正義 |
34 | 2001 | 湖北省技術發明獎 | 一等 | 自蔓延高溫合成瞬間沖壓快速制備復相陶瓷新技術 | 傅正義、王為民、王 皓、張清杰、 袁潤章、李 琳、翟鵬程 |
35 | 2001 | 湖北省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新型大功率PTC元件 | 陳 文、徐 慶、周 靜、崔萬秋、 黃學輝 |
36 | 2001 | 湖北省自然科學獎 | 三等 | 電子相互作用與譜的Xa理論研究 | 劉韓星、郭麗玲、歐陽世翕、袁潤章、 孫家鐘 |
37 | 2000 | 湖北省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半導體陶瓷制冷材料與器件的研制 | 陳 文、徐 慶、張 斗、崔萬秋 |
38 | 1999 | 湖北省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陶瓷復合涂層吸水箱面板 | 潘 牧、張漢平、羅志平、周少華、 邱鳳襄、潘慶鴻、邵剛勤、謝春華 |
39 | 1999 | 建材行業部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無團聚亞微米 a-Al2O3粉及微晶剛玉瓷球制備新技術 | 吳伯麟、段興龍、袁潤章、邵剛勤、 謝濟仁 |
40 | 1999 | 建材行業部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提拉法大容量磁懸浮冷坩堝晶體生長新技術 | 李 強、李銀祥、葉 箐、張一玲、 袁潤章、歐陽世翕 |
41 | 1999 | 建材行業部科技進步獎 | 三等 | 中遠紅外光纖用硫鹵玻璃和鍺硅酸鹽玻璃的基礎研究 | 趙修建、劉繼翔、李新菊、杜金成、 陳文梅、韓建軍 |
42 | 1998 | 建材行業部科技進步獎 | 三等 | TiC-Ni系統復合材料的增強增韌機理及其應用研究 | 章橋新、蔡克峰、袁潤章、吳伯麟、 閔新民、南策文、張東明、段興龍、 陳文梅 |
43 | 1998 | 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獎 | 三等 | 非氧化物玻璃的形成、性能與結構研究 | 趙修建、劉繼翔、李新菊、杜金成、 陳文梅、韓建軍 |
44 | 1997 | 湖北省科技進步獎 | 三等 | 金剛石砂輪用超細增韌聚酰亞胺樹脂粉 | 余家國 |
45 | 1996 | 建材行業部科技進步獎 | 一等 | 自蔓延燃燒還原反應技術制備二硼化鈦陶瓷粉料的工業應用與開發 | 傅正義、王為民、袁潤章、梅炳初、 王 皓、李 琳 |
46 | 1996 | 建材行業部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高性能Tb-Dy-Fe超磁致伸縮單晶制備技術 | 李 強、張一玲、袁潤章、歐陽世翕、黃曉華 |
47 | 1996 | 建材行業部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含鍶鋇硫鋁酸鈣的結構與性能及其量子化學研究 | 程 新、馮修吉、閔新民 (第二完成單位) |
48 | 1996 | 建材行業部科技進步獎 | 三等 | 硅鋼連續退火爐陶瓷復合涂層爐底輥研究 | 潘 牧、馬成甫、賈世驄、羅志平、 汪延斌 |
49 | 1996 |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 | 三等 | 金屬—非金屬梯度功能材料的復合理論與方法 | 張聯盟、袁潤章、唐新峰、張清杰、 沈 強 |
50 | 1995 |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 | 三等 | 無機非均質材料—顯微結構性質關系理論 | 南策文、袁潤章 |
5.網址:http://sklwut.wh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