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散裂中子源項目8月23日順利通過國家驗收,投入正式運行。作為我國首臺散裂中子源和粵港澳大灣區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散裂中子源歷經6年半的緊張建設,按指標、按工期、高質量地完成了工程建設任務,綜合性能進入國際同類裝置先進行列,將正式對國內外各領域的用戶開放。
中國散裂中子源是國內首臺、世界第四臺脈沖型散裂中子源,填補了我國脈沖中子應用領域的空白,為材料、生命和能源等科學領域的突破提供了重要手段;中國散裂中子源90%以上的裝置設備為自主研發并實現國產化,其技術指標和綜合性能進入國際同類裝置先進行列,使我國在強流質子加速器和中子散射領域實現了重大跨越,將顯著提升我國相關產業技術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
散裂中子源
中國散裂中子源自今年3月試運行以來,裝置運行可靠穩定,首期3臺譜儀已完成10個用戶單位16個研究組的21個樣品實驗,包括鋰離子電池材料、稀土磁性等,取得了首批科學成果。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總指揮、工程經理陳和生介紹說,散裂中子源就像“超級顯微鏡”,是研究物質材料微觀結構的理想探針。利用散裂中子源可以研究大型金屬部件的殘余應力,對于提高高鐵關鍵部件和航空發動機部件的性能,以及核電站部件的服役性能十分重要。
國家驗收委員會專家認為,中國散裂中子源的各項指標均達到或優于批復的驗收指標。中國散裂中子源通過自主創新和集成創新,在加速器、靶站、譜儀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術成果,顯著提升了我國在磁鐵、電源、探測器及電子學等領域相關產業的技術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使我國在強流質子加速器和中子散射領域實現了重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