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sqqo0"></td>
    • 歡迎進入材料科學世界,一起探索材料奧秘
    • 收藏本站,獲取最新材料前沿資訊

    三一都失敗了,格力造機床能成功?

    前沿資訊 mse_material 6333閱讀 掃描二維碼
    ?跨界造機床的三一失敗了,格力有成功的可能嗎?用兩年時間造出機床沒有問題,但要造出一款用戶認可的最頂級機床至少需要五年!“董小姐”那堅守的已經變異為固執的自主研發策略與習慣的單打獨斗,還需接受現實考驗。

    近年來,董明珠所執掌的格力電器已經不再僅僅生產空調,而是大跨步地進行多元化,在諸多領域強勢進軍——手機只能算是其中之一,此外還包括小家電、新能源汽車、自動化裝備等。

    雖然格力是一家以空調單品致勝的企業,當空調增長乏力,企業通過多元化路子找新增盈利點,其實并沒有不對。但擺在董明珠面前的是,在兩三年內,連連出擊多個領域,資源如何分配才能讓這些業務顯現出優勢。不管是已經做了兩年的手機還是電飯煲至今并未公布過數據,都讓人猜測格力的多元化道路到底能夠走多遠。

    董明珠:兩年之后生產出頂級數控機床

    7月23日,“讓世界愛上中國造?自主創新”第二屆中國制造高峰論壇正式開幕。作為主辦方之一,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出席了峰會。在嘉賓論壇環節,董明珠談及格力手機時,做出了這一大膽舉動。

    董明珠還講了一個例子——不久前去日本出差時,她特地把格力手機拿給日本專業銷售手機的人檢測,請他們評估價格。一位長期賣手機的導購評測完董明珠的手機之后說,這臺手機在日本至少要賣4800元人民幣。“我很自豪。我今天可以很大膽地跟大家說,我的手機,世界上第一!當然我講的不是銷量第一,但起碼我對消費者的承諾,我的品質,我可以講第一!”董明珠充滿豪情地說道。

    近年來,董明珠所執掌的格力電器已經不再僅僅生產空調,而是大跨步地進行多元化,在諸多領域強勢進軍——手機只能算是其中之一,此外還包括小家電、新能源汽車、自動化裝備等。

    在談及格力的多元化發展時,董明珠指出,無論是專業化還是多元化,決定企業成敗的關鍵是專注。前些年,格力因為覺得還沒有把空調做到極致,所以沒有進行多元化;后來掌握了壓縮機、電機、控制系統等核心技術后,開始順勢進行延伸,進軍智能裝備等領域,大力推進多元化發展。

    當然,“跨界進軍”這些領域,某種程度上還跟情懷、責任等不無關系。

    進軍智能裝備領域某種程度上也體現著格力的情懷與擔當。

    董明珠講述了格力進軍裝備領域的緣由——當格力準備采購一批智能設備取代簡單重復的人工勞動時,卻發現根本沒有國產設備能夠滿足格力對精度的要求。這讓董明珠突然意識到了一種責任:國家缺少這樣的先進設備。“一方面格力有資金有實力進行研發投資,另一方面這種責任也給了我們信心。此外,格力從當年引進空調技術到現在完全自主掌握核心技術,這讓我覺得,既然格力能在空調上做好,在智能化裝備上同樣能夠做好!”董明珠很有信心地說道。

    數控機床一直是中國裝備制造的一塊“心病”,盡管知道很難,但董明珠頗有底氣。她透露說,格力現在的研發人才接近1萬名,平均年齡不到30歲,目標是在兩年后把數控機床做到頂級,為中國的企業服務。

    “有人說手機行業已經是紅海,那格力為什么還要進入?在我看來,是不是紅海取決于你有沒有掌握核心技術、具備創新力,如果你沒有,那你無論到哪個領域都是紅海;產業是沒有紅海的,只要你勇于挑戰和創新,你永遠就是藍海。不管是進入手機還是裝備制造,格力不是單純為了賺錢,單純逐利的企業是不可能長久發展的。”董明珠指出。

    她對正多元化發展的格力做了這樣的暢想:未來,消費者可以用格力手機遙控家里的空調,回到家即可以享受格力帶來的溫度,吃上格力電飯煲煮出的美食;出門可以乘坐格力的新能源汽車;格力儲能技術的應用可以為消費者降低60%——70%的能源消耗,為大家帶來更美好的環境。

     

    董明珠造機床是好還是壞?

    一、董小姐的豪言扇了某人一耳光

    家電行業的女版任志強-格力空調的董明珠小姐,近來大放豪言:“兩年后把數控機床做到最頂級”。

    同期,某機床雜志發了篇《中國機床行業還有希望嗎?》的文章,大肆宣揚中國機床末日論,一時引起軒然大波。

    董小姐對機床行業的憧憬,無異于狠狠打了這家雜志一記重重的耳光。年產值過千億的家電大佬的企業里,國外頂級機床比比皆是,也用了不少國產機床,董小姐的切身體會是:這些頂級機床不過是紙老虎,咱們中國的格力人,兩年后就可以追上。

    搜狗截圖16年08月15日2018_5格力車間內的慢走絲機床

    說明什么問題?中國機床和世界頂級機床之間,只不過隔著一層窗戶紙。

    二、格力完全有可能造出頂級機床

    這層窗戶紙是什么呢?主要是理念和管理的落差。

    世界上的機床企業,大多數是裝配型的企業,有能力制造床身等部件的廠,已經算是大廠了。什么是裝配型的企業?就是采購標準化的功能性部件,委外加工非標準的部件,企業只進行裝配作業。一些世界級的高水平機床企業,不過是幾百人,甚至是幾十人的小廠而已,比如德國SHW、西班牙薩亞、日本安田、瑞士威力銘等等。

    所以,機床的水平是由哪些因素組成的呢?機床水平=設計水平+功能性部件的水平+外協加工部件的水平+裝配水平。格力能不能做好這四項呢?國產機床目前的問題又出在哪個環節?

    全球化的時代,任何一個企業都可以買到世界上最頂級的機床部件。海德漢和西門子的數控系統,德國睿克斯、GEM電主軸,瑞士施耐博格線性導軌,瑞典SKF和德國舍弗勒軸承,等等,應有盡有。中國在功能性部件上的確和國外差距比較大,原因其實并不出在技術上,以后開個專題來講講。格力的全球采購體系,可以買到上述的一切,其他國產機床企業也可以買到。國外機床企業,同樣也是全球采購機床部件。

    外協件的水平可以靠企業的品控能力來把握。這項對于供應鏈管理能力強大的格力不是問題。而對很多連精益生產都沒有聽說過、ISO9000是買來的、采購渠道腐敗成性的機床企業來說,是個大問題。

    國內有很多鏟刮水平很高的技師,這么說吧,中國裝配鉗工的水平,在世界上也是一流的。但是,還是因為理念和管理的原因,很多機床企業的裝配缺乏標準作業的流程,品質管理非常低下,直接導致的結果是整機品質低下,即便用上了許多高大上的部件。格力空調的品質享譽全球,源于先進的生產管理體系,基于此,給格力裝配機床的品質投上一票!

    剩下的是最關鍵的一個環節:設計水平。中國工程師的能力其實很強,他們有能力設計出地球上任何人造的產品來,熟練應用有限元分析,知道怎么克服溫升對機床精度的影響,但因為企業在市場、運營、經營理念上的偏差,使得他們的能力不能得到發揮。絕大多數國產機床企業不去了解用戶真正的需求,不愿意在基礎設計上投入,而是一味的復制+粘貼,這是對中國機床設計師聰明才智的摧殘。格力能否在機床行業有所作為,關鍵在于研發和設計。據說格力有近一萬名研發人員,機床方向的研發人員大多來自沈陽、大連等原國有機床企業,經費充裕,假如格力能拿出攻克壓縮機、電機、控制系統等空調核心技術的拼勁來,并在產品上馬之前做一個完整的精益3P,那么,再給格力投上一票。

    分析得到的結論是,只要理念和管理領先的格力足夠努力,完全可以造出優秀的機床,其他的中國機床企業只要端正思想,導入先進的管理模式,同樣可以造出一流的機床,事實上,有些機床企業已經開始這么做了。格力進入令人矚目的機床業,可以當一條非常給力的鯰魚,是件大好事啊。至于格力跨界的風險,不在于我們今天討論的范圍內。

    不要跟我扯什么用了某某國的部件就不能說水平高,就不能算國產的廢話。只要整機廠是中國企業,就是中國造;只要整機是中國造的高水平機床,就是高水平的。用了外國部件又怎么樣?老外給中國人打工不好嗎?

    三、兩年的期限有問題

    可是,時間點會是兩年嗎?不可能!

    衡量一款機床是否夠頂級,主要看四點。一是功能,二是精度等級,三是精度的穩定性,四是質量的可靠性。第一點和第二點很容易判斷,第三點和第四點則要靠時間來驗證。我們常說,機床好壞看三年,對機床水平的評判是由用戶來做出的,而不是自己。

    格力用兩年時間造出機床,沒有問題,但是要造出一款被用戶認可的最頂級機床。至少需要五年!

    假設格力機床成功了,對于中國機床行業,是天大的好事,格力的成功會給機床行業帶來先進的管理模式,特別是對供應鏈的管理,這會比海天的成功影響大很多。對于那些不思進取的企業,則是壞的不能再壞的壞事,因為,他們的末日要來臨了。

     

    噢!董明珠真的要造機器人!

    誰會擾亂董小姐的機器人夢?誰會打擾董小姐的清夢呢?大抵有以下三個“敵人”:

    其一,激烈的競爭。

    據日本共同社去年8月5日報道,日本工業機器人制造巨頭安川電機已同中國大型家電廠商美的集團建立合作關系。兩家企業將聯合出資,2016年3月底前在中國分別成立生產工業機器人及康復護理設備的新公司。與美的等策略恰恰相反的是,格力始終堅持自主研發。但如此一來就必須直面:當競爭對手搭上合資的翅膀飛奔向前之時,剛剛起步的格力,怎樣才能避免被甩的太遠,以致于早早夭折于星辰大海的征途?

    其二,現金流。

    雖然2014年在格力電器發動十年來最大的價格戰后,全年實現總營收1400.05億元,同比增長16.63%,但2015年伴隨著家電業進一步探底,格力終難逃影響,出現了近十年最大幅度的業績下滑。2015年1-6月,格力電器營業總收入為501.11億元,同比下降了13.4%。

    在空調和電機等主營業務不盡如人意的情形下,董明珠的“手機夢”、“智能家居夢”等又是花銷極大且盈利微薄,那么,又有沒有足夠的現金流支撐得起已經快速上馬的機器人項目呢?的確也是個問題。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問題,“機器人夢”是否如夢中那般美妙?

    由于國內智能裝備產業核心技術尚待進一步突破,智能裝備的成本仍較高,行業的高端人才緊缺。傳統制造業一方面迫切需要智能裝備來解決用工荒、人工成本高等問題,另一方面還必須關注投資回報周期,確保企業在轉型過程中能夠穩健發展。

    因此,企業是否擁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具備競爭力的高端智能裝備和自主培養的大量自動化技術人才,顯得尤為重要。而此前當南都記者問及格力準備用多少時間在機器人和自動化設備領域做到極品時,董明珠并沒有正面回答,只是表示格力更多主張原創,將在現有的技術層面上,創造更簡單、更便利、更可靠的技術和自動化設備。

     

    單打獨斗的格力,能造好機器人嗎?

    盡管董明珠一直否認正遭遇危機,并常常以格力過往的發展經歷作為論據,認為當前的困難往往也是企業調整發展節奏的時期,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傳統家電企業普遍陷入窘境、面臨轉型的背景下,董明珠以及格力正在不斷的求變。本是“鐵娘子”的董明珠在耳順之年搖身一變為“董小姐”,即是鮮明佐證。

    在此期間,最讓人郁悶的,是那堅守的已經變異為固執的自主研發策略。董明珠對外一直標榜格力“掌握核心科技”,認為核心技術才是關鍵,并屢屢將其提升至整個行業乃至中國制造業的高度,不斷的抨擊互聯網經濟,顯得極為的具有家國情懷。但在此背景下,格力那為了核心科技而義無反顧的身影,人們除了許以掌聲,更多的卻是感到悲壯和固執。

    在轉型過程中,家電廠商們幾乎采用了同樣的方式:與互聯網企業,尤其是巨頭企業以及擁有資源優勢的互聯網企業進行合作。如TCL與愛奇藝合作,創維、海爾、美的、康佳與阿里達成合作協議,或合作推出產品。

    另外,智能家居領域,小米投資美的,魅族與海爾合作。海爾智能家居U+平臺甚至已經與日日順、海爾U-Home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智能家居生態圈,已經吸引了眾多不同品牌的合作伙伴。

    唯有格力,除了一度傳出與360合作的傳聞,一直是在單打獨斗。為了搶奪智能家居的入口,自己開發出“格力手機”,卻由于董明珠不羈的言行,淪為笑談。

    如今,機器人領域又是單打獨斗。雖說堅持自主研發值得嘉許,但社會分工愈加細分的今天,一個制造空調的果真需要既造手機又造機器人,真能造好嗎?董明珠認為,“花錢買技術并不能叫投入,只有投入到自己開發的、可以受自己掌控的技術上才有意義。”可一切還需接受現實考驗。

     

    來源:工業電器網。

     

    相關閱讀:

    格力這次真的亮出了肌肉,一口氣曝光這么多車間……

     

    喜歡 (0)分享 (0)
    男人j进入女人下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