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執著于成績或者課程設計
???????? 沒人關心研究生的成績。研究生院計算最優GPA(optimal GPA)的簡單公式是這樣的:
Optimal GPA = Minimum Required GPA + ε
GPA高于這個就意味著你在課堂上浪費了不少應該用于你研究課題的時間。其實,4.0的GPA足以讓你的導師對你刮目相看啦。
在最開始的兩年里,研究生們應該去找到一位導師,選取一個研究領域,然后閱讀大量的文獻資料,同時嘗試去做一些小型的、探索性的研究項目。顯然,你在課程設計上花太多時間無助于你實現以上目的。
?
2.學得太多
???????? 有的學生來讀博是因為他們有學習的渴望。這并沒有錯,讀博的過程就包括了大量的學習。但是,應該將精力集中在你的畢業論文方向上。大多數情況下,選修或者旁聽一些與你研究方向無關的課程是浪費時間,也是沒有必要的。
???????? 到第三學年末,一個合格的博士研究生應該已經閱讀了50到150篇與你研究方向最新成果相關的學術論文。當然,有的學生在相關研究上走得太遠了,專研了一大堆他們將來打算做卻還沒有著手的研究領域的學術資料。導師們對這些“志向遠大”的學生失去了耐心——這些學生醉心于為人類知識做出重大貢獻而不是腳踏實地的完成既定的目標。
???????? 在我當年讀博的時候,為了實現對自我潛力的挖掘,我在“什么都想學”上吃了不少苦頭。在我讀博的頭兩年,學校里開什么課我都跑去上:阿拉伯語、語言學、經濟學、物理、數學、心理學。我耗了不少時間在計算機科學課上,但這個跟我的研究方向一點關系都沒有。
???????? 作為以上這些“提升”的代價就是——我不得不延期畢業一年。我之所以能這么走運,主要是因為當我瞎折騰的時候,我也在擔任助教,對我的導師而言這筆助教費挺值的。
?
3.完美主義期望
???????? 在學術界,追求完美主義是痛苦的經歷,尤其是對那些最聰明最用功的學生來說。
???????? 完美是不可能的,你只能最大限度的去接近它。如果研究生們用在修飾學術論文上的精力一旦超過邊際效應點,想去達到所謂的完美,那花在這上面的時間就沒個譜了。
???????? 那些沒有完美論文大綱就死也不動筆的學生是永遠也開始不了論文的。對于這些在學術論文或者畢業論文動筆有困難的學生,我的建議是——寫論文是一系列重復性的步驟:一開始是有個框架和一些粗略的論點;把論文大致過一遍并稍加改進;刪減;重復以上步驟。當你最后重復這些步驟到論文基本沒有改動時,這就是邊際效應點了。在這個基礎上,把論文多過兩遍就成啦。
“足夠好”比“完美”要強。
?
4.拖延癥
???????? 完美主義者往往也是拖延癥患者。因此,那些“志向遠大”的學生在學習上的動力取代了搞研究的。看上去,研究生院簡直就是各種拖延癥者的磁鐵。不幸的是,研究生院也是篩選出效率低下者的篩子。拖延癥者們可以參考我的另一篇博文“提高工作效率的訣竅”。
?
5.選題過早或過晚
???????? 在獲得博士學位的過程中充滿了導師和研究生之間需求角色的互動。早期,導師應該親手幫學生選好題并構思好論文框架。在接近畢業階段,研究生應該比導師更清楚之間的選題。一旦角色對調,她就得“去蕪存菁”開始選題進行調研并著手開始寫論文。她必須這樣去做哪怕她的導師堅持讓她去做別的事兒。
???????? 關鍵是時間點的把握。在學生明白如何選好題、開好題之前讓她去選題,最后不光她交上來的論文是廢紙一堆,導師也要被氣個半死。另一方面來說,如果堅持要到某一個點以后才放手讓學生去做選題會則讓導師精疲力竭,同時,導師也會開始期望這些時間投入是有“回報”的,也會讓導師覺得賺這個培養費真是辛苦。
???????? 導師們期望畢業年級的博士研究生們能達到講師(proto-professor)的水平——對自己研究領域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非常熟悉。他們應該有能力去做好選題,并以合適的篇幅和視角去解答研究課題。
?
6.把研究生院當成了學校或者公司
???????? 研究生院既不是學校也不是公司。
讀博應該是一場修行的體驗過程,同時,還有享受被嫉妒的樂趣。解決難題、完成一篇漂亮的論文獲得同行的好評需要日以繼夜的苦思冥想。
???????? 要看完所有相關的文獻資料需要對宗教那樣的狂熱才可能。伴隨讀博期間的是清貧與服從。畢業時你將得到一件僧袍(博士服)和一頂僧帽(博士帽)。
???????? 那些把研究生院看成公司的研究生們得花上至少7年才能獲得學位,或者只能拿到準博士(ABD)。
?
7.忽視學位委員會
???????? 有的研究生忘記了學位委員會有權取消他們的學位。
???????? 對于學生們來說,在最后幾年里和學位委員會的委員們保持聯系非常重要。委員們需要知道你在研究什么。而且這些委員會成員可不像你導師那樣可以成天見到,你會很容易忘記他告訴你的建議。
???????? 這不常發生,但是我曾見過一位學位委員會的老師和答辯人因為實驗中對方程矩陣的運用意見不一致而大吵起來。這位老師曾在這位學生請教他的時候告誡過他對矩陣的選取有問題。而這位研究生忽視了他的建議。不過,這位學生還是挺走運的——他只是被延期畢業了一個學期。
???????? 我知道還有一位研究生,不是在答辯期間,而是在他提交論文初稿的時候就無視學位委員會老師的建議,結果沒有獲得答辯資格。學位委員會告訴他——整個初稿推到重來。他整整花了十年才完成他的博士學業。
?
8.目標過低
???????? 有的研究生指望花最少的力氣拿到博士學位。這樣態度可想而知將來不會有教職留給他們的。而且,十有八九是畢業答辯要掛了的。
???????? 這些人掛掉基本上都是因為不幸選題不好或者計劃做得太隨性。目標過低將導致你無法應對任何的不確定性。而研究恰恰是充滿了不確定性的。
?
9.目標過高
???????? 博士學位對博士研究生來說,那就是讀博期間的主要目標。而且它的確就是的。但是,不是終極目標。
???????? 博士學位是科學研究工作的開始。研究生不必能治愈癌癥或者實現冷聚變。不少頂尖的化學家記得愛因斯坦是怎么拿到學位的。愛因斯坦的畢業論文是關于計算阿伏伽德羅常數(Avogadro’s number)的基本方法的。他沒整對,因為他把一個因素設成了3。不過,他還是拿到了博士學位。
???????? 博士學位無關緊要,關鍵是要能對人類知識領域的突破做出貢獻。
???????? 研究生們應該以這樣的影響力為畢生研究的奮斗目標。但是,你想在博士畢業答辯的時候一鳴驚人基本上就是癡心妄想,就好像你頭一回拿槍就打了個十環。只要你學會怎么開槍,多嘗試直到你命中。
???????? 另外,讀博的過程就是你為今后積累彈藥的機會。有的導師會給你一個可以參考的研究課題清單,如果他們同意的話,在里面挑一個你感興趣的而且最容易的試試。
所以,問題的關鍵不是你怎么拿到博士學位的,關鍵是你接下來干啥。這才是讀博期間訓練的目的,而不是畢業課題本身。
?
10.誤解了真正的里程碑
???????? 大部分學校都要求學生完成課程設計、課程合格、開題報告、論文答辯和畢業論文。這些都是寫在紙面上的要求。
???????? 實際上,真正的里程碑是能發表三篇像樣的、和你研究課題(大致)相關的好論文。
課程設計和課程合格的機制設置是為了能挽回在招生時的失誤。一位學生如果發表了論文就證明了她每科順利過關是貨真價實的。
???????? 一旦一位學生發表了兩篇好論文,而且她也能使答辯委員會相信她即將發表第三篇,那她就可以開題了。
假如一位學生發表了三篇學術論文,鑒于她可以持續的發表具有一定價值的報告并獲得同行的認同,那么她就可以滿懷信心的參加答辯了。如果她的這些文章都圍繞一個主題,又有論題,還把她發表過的東西都裝訂成冊,那她連畢業論文都弄好了。
???????? 我幻想去買一個工業訂書機,把發表的三份學術期刊裝訂在一起,并把它稱作“答辯天書”(The Dissertator)。
???????? 當然,三篇發表論文遠不足以獲得教職——哪怕是在一個爛學校。不過,對拿到博士學位來說,夠了!
來源:學術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