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sqqo0"></td>
    • 歡迎進入材料科學世界,一起探索材料奧秘
    • 收藏本站,獲取最新材料前沿資訊

    他終身未娶,無兒無女,培養了79位院士,卻淪為“罪人”

    學術交流 mse_material 6280閱讀 掃描二維碼

    你或許知道中國的兩彈之父,知道航天之父、光學之父、力學之父,知道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卻不一定知道他們的老師是同一個人。一位長久不為我們所知的“大師中的大師”。

     

    大師的大師

    The Master

    他為新中國培養了79名院士,

    23位兩彈功勛中,

    有一半以上是他的學生。

    他的大弟子——中國核物理奠基人王淦昌,我國“導彈之父”錢學森、“原子彈之父”、“氫彈之父”、“衛星之父”、“力學之父”、“光學之父”,全都是他一手栽培出的學生!

    林家翹——第一個成為美國科學院院士的中國人,是他的學生。

    戴振鐸——第一個成為美國工程院院士的中國人,也是他的學生。

    華羅庚說:“我一生得他愛護無盡。”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1971年首次歸國就迫不及待地探望他的恩師,被政府相關部門拒絕。

    李政道更是飽含感激地說道:“他決定了我的命運。”

    1935年清華大學物理系部分師生合影,這張照片中有11位未來的中科院院士。前排左四為葉企孫。

    他一生未娶、無兒無女,

    把學生當成自己的親生兒女看待。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

    他和他的學生曾撐起過

    中國科學界的大半壁江山,

    但這樣一位大師級的泰斗,

    你聽說過他么?

    恐怕很少人知道吧,

    他就是葉企孫,

    一位真正的知識分子,

    也是“中國最后一位大師”,

    一位我們知道得最晚

    被時代拋棄得最遠的大師。

    當年還未滿13歲的他,

    考取了清華學堂的首批學子。

    畢業后他留學美國,成為哈佛博士,師從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布里奇曼,他的第一項研究課題就測出了當世最為精確的普朗克常數h值,被國際物理學界沿用長達16年之久,這一年他僅僅23歲!

    27歲那年懷揣報國之志

    學成歸來的他到清華執教,

    著手創建清華物理系,

    而僅僅4年后包含數理化等

    6個系的理學院就在他的帶領下創立。

    20世紀30年代到今天,清華從一所學術空白的留美預備學校,到如今在中國甚至世界都有相當影響力的地位,跟當初理學院的創立及發展有相當大的關系。

    曾任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常務委員兼秘書的樊恭烋回憶:“葉老是位博學的學者,清華物理系的所有課程,差不多他都教過,凡是系里當時排不出教師的課,他就自己教,學生普遍反映‘教得好’,有時課堂上還介紹一些頭天夜里他剛看到的雜志上新發表的內容,由此可見他講課內容豐富,備課認真。”


    清華園內的北院7號住宅,從1925年起葉企孫一直居住在此,1952年院校調整他才離開。

    在20余年的教學、科研中,

    他從不為個人考慮,

    終身不娶,視學生如兒女,

    對所有學子都異常關切。

    為了培養極具才華的李政道,

    他不顧在簽證時招致的質疑,

    破格將其送往美國,

    李政道最終成為物理學獎獲得者。

    華羅庚當時只有初中學歷,

    他力排眾議,

    把他引進清華當助教,

    僅僅一年多又把他送到劍橋進修,

    這才有了日后的“中國現代數學之父”。

    而他人生里最深的一段感情,

    也是讓他惋惜一生,

    甚至搭上性命的學生莫過于熊大縝,

    師徒兩人惺惺相惜,幾乎相依為命。

    但1938年熊大縝卻突然說要去晉中抗日,他明知這學生在河北沒有依靠相熟的人,又沒有政治經驗,但是國難當頭,他只能送他去!


    葉企孫(中)、熊大縝(左二)與抗戰士兵合影。

    我們今天看到《地雷戰》等經典電影,面朝黃土的農民可以輕易造出地雷、TNT等各種炸藥,你以為真是這樣??那是熊大縝所在的“技術研究社”的制造!而葉企孫默默在后方搜集雷管、炸藥等軍用物資,提供技術支持。


    根據地民兵在連接地雷

    即便如此,

    國共關系惡化的1939年,

    熊大縝還是被誣陷為國民黨特務,

    秘密逮捕,沒有任何調查

    沒經過任何法定程序,

    在押送途中被用石塊活活砸死。

    愛學生如子的葉企孫悲痛不已,

    幾十年為學生奔走從青絲到白頭,

    希冀討回公道,

    誰知令自己身陷囹圄。

    1968年,已經70歲高齡的他,在文革中因熊大縝的事,被疑為國民黨的特務逮捕,一年半的獄中生涯,讓他身心皆備受折磨。

    但他所有的話總結起來只有一句:

    我是科學家,

    我是老實的,

    我不說假話。

    1962年時的葉企孫,這也是葉企孫畢生少有的一張含笑的照片。

    之后他再次入獄,

    出來的時候,已身患重病,

    小便失禁,雙腿腫脹難以站立,

    整個身子弓成90度。

    當時的中關村一帶,有不少人都看過他,他穿著一雙幫裂頭缺的破棉鞋,有時到一家小攤上,向攤主伸手索要一兩個小蘋果,邊走邊嚼。如果遇到學生模樣的人,他伸手說“你有錢給我幾個,所求不過三五元而已”。

    后來神智逐漸清醒些,在馬路上有學生跟他打招呼,他馬上就說“你快離開我,趕快離開,以后見到我,再也不要理我,躲我遠遠的。”

    他怕,

    他太怕了,

    他怕因為自己的緣故

    再牽扯傷害到學生。

    兩年后,在北大當教師的張之翔騎著自行車,在校外的一所公寓中找到了他。

    “他已經不認識我了,我說我是張之翔阿,他說哦哦,坐坐。他坐在藤椅上,就給我看,兩個腿腫得很厲害,走不了路。他也沒有牢騷,很平靜的。可是人已經不像個人形了。我也沒有多少好說的,我說先生多多保重,我就,我就···離開了”

    轉身卻已經淚流滿面。

    1977年1月13日,老人與世長辭,臨走前還喃喃自語:回清華,回清華···

    直到1987年,在呂正操將軍的努力下,才終得平反,此時距老人去世已整整10年。即便平反之后,清華想要為他塑像時,仍有人說“你們要為這個人造像,我就尿它”。


    抗戰時期的呂正操

    5年后的1992年,包括王淦昌、王大珩、吳健雄等在內的127名海內外著名學者聯名向清華大學呼吁為葉企孫建立銅像,聯名者平均年齡高達72歲。

    1995年葉企孫銅像落成儀式在清華大學舉行。(不過,葉先生的銅像不像趙忠堯院士所要求的那樣樹立在“校園中心區”,而是安放在清華新區第三教師樓一個簡陋的空蕩蕩的門廳里。)

    100年前你不顧一切,

    拯救當時愚昧落后的民族,

    我們卻因歷史的腳步太快,

    差點就把你忘卻,

    但愿不久的將來,盛世能如你所愿。

    *文中資料來源于藝非凡,文中觀點與本公眾號無關

    ?轉載來源:社會科學報(ID:shehuikexuebao)

    — END —

    喜歡 (0)分享 (0)
    男人j进入女人下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