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奧氏體是最密排的點陣結構,致密度高,故奧氏體的體積質量比鋼中鐵素體、馬氏體等相的體積質量小。因此,鋼被加熱到奧氏體相區時,體積收縮,冷卻時,奧氏體轉變為鐵素體-珠光體等組織時,體積膨脹,容易引起內應力和變形。
奧氏體的點陣滑移系多,故奧氏體的塑性好,屈服強度低,易于加工塑性成形。因此,鋼錠,鋼坯,鋼材一般被加熱到1100?C以上奧氏體化,然后進行鍛軋,塑性加工成材或加工成零部件。
一般鋼中的奧氏體具有順磁性,因此奧氏體鋼可以作為無磁性鋼。然而特殊成分的Fe-Ni軟磁合金,也具有奧氏體組織,卻具有鐵磁性。
羅伯茨-奧斯汀于1843年3月3日出生于英國的Kennington。18歲時進入皇家礦業學院。后來在造幣廠從事金、銀和合金成分的研究。他用量熱計法測定銀銅合金的凝固點,并首先用冰點曲線表示其實驗成果。1875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876年與J.洛基爾一起用光譜儀作定量分析,以輔助傳統的試金法。1885年他開始研究鋼的強化,同時著手研究少量雜質對金的拉伸強度的影響,并在1888年的論文中加以闡述,成為早期用元素周期表解釋一系列元素特性的范例。奧斯汀采用Pt/(Pt-Rh)熱電偶高溫計測定了高熔點物質的冷卻速度,并創立共晶理論。他使用顯微鏡照相的方法研究金屬的金相形貌。在造幣廠的工作使他成為了舉世聞名的鑄幣權威。1882年到1902年他在倫敦的皇家礦業學院任冶金學教授,1899年被授予爵士爵位。于1902年11月22日離開人間。
相比之下關于貝氏體和萊氏體的“被命名者”我們了解的要少得多。貝氏體Bainite,命名自美國化學家E. C. Bain,30年代,他和他的合作伙伴在由他們首先進行的“等溫轉變曲線”的試驗中發現了一種不同于他們熟識的組織的新的組織,這種針狀或羽毛狀的組織隨后被以他的名字命名。萊氏體Ledeburite,命名自Adolf Ledebur (1837-1916)。關于他,我們只知道他是Bergakademie Freiberg的第一個”Eisenhüttenkunde”教授,并因在1882年發現了鐵碳”Mischkristalle” 而聞名,至于這些德語是什么意思就請高手不吝賜教了。
以人名命名的組織大體如此,其他的組織命名則各有不同。鐵素體Ferrite,命名自拉丁文的鐵(Ferrum);珠光體Pearlite,得名自其珍珠般(pearl-like)的光澤;滲碳體Cementite則因發現者稱其為水泥(法語Ciment)以描述它在凝固過程中粘結先析出的晶胞的作用而得名。
相關閱讀:
來源:滬江部落、科學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