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真的難出貴子嗎?
——學習改變命運
近期很多朋友在討論《寒門難出貴子》《寒門學子:進得去的名校,抹不去的階層烙印》等一些文章,然后比較悲觀地得出結論,中國階層流動的固化,寒門學子很難出頭等等。事實真的如此嗎?其實我覺得首先要確定一下什么是寒門?什么是貴子?
對寒門的定義是什么?家在農村還是負債累累?還是說普通的家庭?那么相對應寒門來說,豪門的定義又是什么?父母高官?家財萬貫?如果是這么極端的定義,那么豪門的比例和寒門的比例都是屬于人群中的小眾,能夠考進985、211名校的學生屬于真正的寒門和豪門的學生都是很少的,大部分學生都是普通家庭,普通人。
當然如果非要把這些普通家庭學生和那些父母祖輩都是高官顯貴的學生相比,普通家庭的學生也成了寒門,但事實上,現實中沒有那么多的豪門顯貴,在社會上拼搏奮斗的大部分還是普通家庭出身的學子。畢竟中國的改革進程才三十多年,要想達到西方、日本那樣幾代豪門的可能性時間根本不夠,也就是說現在很多家境比較寬裕的學生,他們的父母一輩大多也是拼搏出來的。都說一代看吃,二代看穿,三代看文章。現在的社會的積累還沒有到階層分化到如此夸張的地步,現在的大學生仍然有機會改變自己的命運,——通過學習。
我是一名985高校的輔導員老師,工作將近10年,看了一批又一批跨入大學,在大學生成長并取得一定成功的大學生。我感覺原生家庭雖然會對學生的性格有很大的影響,但學生是否能夠成功還是取決于自身的努力。誠然,某些原生家庭帶給孩子的可能會是一些負面的影響,在這一類上,家境比較貧寒的居多,貧困家庭的孩子在眼界上稍微有所欠缺,在人際交往上稍微有些不足,最主要是對生活的態度會稍微顯得有些悲觀;但這并不意味著家境寬裕的家庭帶給孩子的就全部是積極正面的影響。
家境比較寬裕的家庭希望孩子找一個穩定,輕松的工作,舍不得孩子到艱苦行業艱苦地區就業,很多希望孩子報考公務員,而并沒有考慮到孩子的實際所學專業、孩子自身的綜合素質和就業之間的關系,對培養孩子的拼搏奮斗精神根本沒有任何正面的幫助。某些父母自身很成功,身為官員、企業家,他們有資源、有財力對孩子進行全方位的培養,但僅僅是這些培養就足夠了嗎?關鍵還是在于孩子自身的努力。
在《寒門再難出貴子》的文章中,作者看到的是他接觸到的一百多名實習生,但是這樣的基數樣本對于一所985高校的畢業生來說是相當少的,而且,作者所在的銀行屬于比較好的單位,而每年985高校畢業生能夠直接進這樣的單位本身就比較少,就算是一些家境富裕的學生如果不是屬于那種真正的父母高官顯貴也很難進入這樣的單位,僅僅通過這樣的比較得出寒門再難出貴子是不合適。因為相當于你要求一個完全依靠自己努力拼搏的學生和一個有著父母甚至祖父母支撐的學生作比較,就相當于要求一個白手起家的一代和一個有著豐富資源的二代甚至三代來比較一樣,在起步階段,一代肯定不如二代,但等上十年,二十年呢?誰能保證白手起家的一代不會超過有著豐富資源的二代、三代,誰能肯定地說白手起家的一代不會塑造一個豪門呢?
這個世界更多的是普通人,所以大部分學生既不屬于豪門,也不屬于寒門,不要輕易地給自己劃分類型,認為自己的失敗都是源自于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父母不支持等等,但事實上,一個人的成功來自于他的自身。
以筆者所在高校為例,在新生入學的時候,對新生的資料進行過審核,也有一些領導打過招呼,要求關注某個學生,因此對某些學生的家境有了了解。最牛的幾名新生家長一位是一所重點高校副校長,一位是央企的副總,還有一位是新華社某省的負責人。當然這幾位家長都是位高權重,到了學校來,接待他們的都是學校、學院的領導,筆者這樣的輔導員,小角色和他們連接觸的機會都是沒有的,但這并不妨礙筆者對他們孩子的觀察和思索。
最初的印象這三個小孩很會處事,和老師交流,和學生溝通都不錯,印象很好,這些都是家庭帶給他們的最初烙印,但在大學的學習上更多還是要依靠自身。三位小孩在特長方面的發展都非常不錯,有學院足球隊隊長、有學校校級部門部長,但在專業的成績上,卻都有所不足,連進入保研的大名單都無能為力。他們的父母或許有能力能夠把他們安置一些不錯的工作,但學生以后的發展呢?沒有堅強的學歷為后盾,會不會發展的勁頭會受限,等父母一旦從崗位上退下來,能夠給自己的孩子留下什么?在這幾個小孩身上,我明確一個問題,家庭背景只是附加分,如果沒有達到標準的基本分,根本連比附加分的機會都沒有。
另外有一些小孩的家庭稍遜于以上三位,父母也到學校溝通過,對于學校的政策有了全方位的了解,對孩子今后的發展父母也有很明確的規劃,但前提是,孩子必須拿到研究生學歷或者達到其他的條件。而這些條件都和家境無關,必須依靠孩子本身才能拿到,家長能夠起到的作用很小。在這一方面,是不是寒門學子根本沒有任何的影響,比較的是對專業知識的學習能力。
當然,每個專業都會有一些非常優秀的孩子,家境寬裕,見多識廣,關鍵是學習能力還很強,學習成績優秀,課外活動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很多人會把這樣的學生提出來,然后說,你看,這樣的學生就不是寒門能夠培養出來的,所以,寒門難出貴子。可我真的想說,你先看看這樣的學生的比例有多少,整個985高校,能夠達到這樣標準的學生也不超過5%,你如果非要和這樣的學生相比,得出寒門再難出貴子,你怎么不和比爾蓋茨比,說我們都是窮人呢?
大部分的學生都屬于普通人,都是屬于需要努力奮斗才能得到成績的這一類人,可很多人總是喜歡把自己和天才比,認為自己的不成功是因為自己的智商不夠,就像很多學生把自己的失敗歸結于自己的家庭一樣,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在985高校里,有著豐富的教學資源,在大學里可以和大師對話,可以跨專業選課,可以和來自各國的學生交流,獲得所有機會的前提是,你自己主動去爭取。所有的招募都是公開面向全校同學的,根本不會涉及到比較同學家境,當然如果你家里的關系通天,幫你爭取這樣的機會不是不行,可對于普通學生來說,通過PK成績、綜合能力,一樣可以獲得這些機會啊,而成績、綜合能力但這些東西不是同學們自己應該具備的嗎?對于這樣各種機會,不同的家庭背景帶給學生的最大差別是家長是否培養孩子的主動積極性。從比例上來說,家境比較好的學生會更主動一點,但差別并不大,關鍵在于學生是否能夠邁開第一步。
一旦學生邁開第一步之后,反而是家境稍微貧困點的學生更能堅持做某些事,因為家境稍微貧困的學生在最初他的綜合能力確實稍有不足,他能選擇的機會比較少,他會更珍惜目前他所得到的機會,會更加努力,因此,在學生干部中,部分家庭貧困的學生發展得非常不錯。而通過更多的鍛煉機會,很多家庭貧困的學生在大四畢業的時候綜合能力都很不錯。雖然在求職時,可能家庭的一些影響又會出現,但一名貧困學子既然能夠在大學四年讓自己從一無所知成長為能夠和某些家境富裕的同學同臺競爭的程度,從這一點上他已經成功了,即使求職失敗,那么繼續努力吧,幾年以后卷土重來未可知。
家境比較好的學生分為三類,一類是從小受精英教育,追求卓越,眼界很開闊,做任何事都要求做到最好,這一類的學生很容易在任何的環境下嶄露頭角,比貧困家庭出來的學子更加容易發展,當然這也是很多人夸贊的貴子;第二類是本身很優秀,很多機會對他來說是唾手可得,他如果堅持下去,或許能夠得到更多的成就,但在這個過程中,一旦經受挫折,如果缺乏堅持的決心和毅力,那么他可能會放棄,然后選擇一個他認為比較容易發展的方向努力;第三類是因為從小家境富裕,對任何事沒有太多的堅持,有著得過且過的心態,無所求,還自認為無欲則剛,但對于正處于青春向上的學生群體來說,無欲則剛就是所謂的沒有上進心,這樣的孩子即使家境再不錯,也很難出頭。
所謂的寒門再難出貴子,真的和家境關系不大,和學生本人的努力息息相關。其實對于能夠考進985高校的學生來說,從另一個角度上來看,他們已經擺脫了家庭對他們的局限了。
備注:對于二本、三本、職高不了解,只能說985高校的現狀。
本文作者:白丁 。編輯:明軒
*轉載請注明出處:材料科學網,材料科學與工程公眾號
點擊標題,查看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