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遼寧號航空母艦總設計師:水面艦船工程專家朱英富
近50年來,他一直從事水面艦艇總體研究設計工作,積累了豐富的艦船設計經驗,形成了系統的艦船設計理論,是我國大型復雜水面艦船研制的領軍人物。他主持多型國家重點型號研制。在水面艦船綜合集成等多項關鍵技術攻關上取得重大突破,使我國水面艦艇技術水平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遼寧號航母總設計師朱英富在航母服役日與國家領導人握手
2.094戰略核潛艇總設計師:船舶與海洋工程專家張金麟
他在船舶總體、艦船系統工程等方面造詣很深,全面主持了我國多型船舶的研制,組織解決了大量復雜的工程技術問題,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創造性地提出了保證船舶核安全的工程技術方法,是我國船舶核安全工程的先驅者之一。他還是船舶未來發展的積極推動者,組織完成了戰略發展規劃研究,并成功地組織了對重大關鍵技術的攻關。
094型戰略核潛艇總設計師張金麟
3.戰略預警雷達總設計師:雷達系統專家馬林
馬林和他負責的創新團隊圍繞我國航天發展需求,以及載人航天、中國衛星導航系統、探月工程等國家重大工程的研制需要,致力于構建我國完善的空間目標探測雷達技術體系,突破了多項新技術,拓展了新頻段,為我國在雷達領域形成系統級的解決方案做出了重要貢獻。
國產戰略預警雷達總設計師馬林
4.中華神盾雷達總設計師:劉永坦
劉永坦院士領導的創新團隊,率先在國內開展了新體制雷達的研究,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解決了新體制雷達工程實用的多項瓶頸技術,所取得的技術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帶領團隊利用所取得成功實現了新體制雷達工程實際應用,填補了國內在該領域研究的空白。
中華神盾雷達總設計師劉永坦
5.潛龍一號:水下無人航行器國防科技創新團隊
該團隊從事水下無人航行器領域研究30余年,克服了系列水下無人航行器研制任務重、協調工作復雜、抓總經驗不足和試驗風險高等困難,精心策劃、細致工作、攻堅克難,堅持“尊重專家導向、注重科學事實,不唯上、不唯書、敢于創新”,圓滿完成了方案設計、技術(深化)設計、施工設計、科研試驗、定型試驗和使用試驗等階段工作,填補了國內水下無人偵察裝備空白。
潛龍一號與主創團隊
6.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導彈武器系統專家許波
他具有刻苦鉆研的治學精神和嚴慎細實的工作作風,始終堅持“國家利益高于一切”,勇于創新,刻苦鉆研,在所負責的多個型號研制工作中,取得了多項重要的創新性研究成果,大大提升了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在研制工作中,突破了多項重大關鍵技術,解決了多個難題,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為祖國航天事業和國防現代化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領先世界的鷹擊12超音速反艦導彈
7.神光Ⅲ激光裝置項目負責人鄭萬國
作為我國最大光學工程——神光-Ⅲ激光裝置的項目負責人,統籌全國上百家協作單位,創新性地開展系列關鍵技術研發。2015年,神光Ⅲ主機全部建成,并成功進行數輪物理實驗。該大型科研平臺的成功研制,不僅帶動了國內相關學科的快速發展,同時也帶動了我國精密制造、精密裝校、精密檢測技術等技術的蓬勃發展,為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
神光3激光器
8.“華龍一號”總設計師邢繼
在國防科工局和原國防科工委的長期大力支持下,我國逐步形成了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百萬千瓦級先進壓水堆核電機組“華龍一號”,成為總理外交的新名片,已成功出口巴基斯坦。邢繼長期從事我國核電工程的設計研究及管理工作,參加了多項重大核電工程的設計研究、核安全評審及工程咨詢工作。作為“華龍一號”總設計師,主持完成了從頂層方案、總體設計、初步設計到相關實驗驗證等型號研發工作,形成了總體技術方案。他掌握本專業領域國內外現狀和發展趨勢,為我國核電事業發展及國家核電“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做出了貢獻。
“華龍一號”總設計師邢繼
9.“中華神盾”驅逐艦批量下水創新團隊
江南造船“中華神盾”工藝創新團隊依托百年江南的技術積淀,創新驅動,構建并不斷深化艦船建造技術體系,全面實踐艦船區域化建造,實現了以“中華神盾”為代表的驅逐艦批量交付;實施“兩個一體化”和“三化”高效造艦,為艦船“又好又快”研制保駕護航,大幅提升了艦船建造質量和效率,提高了我國艦船建造水平。
中華神盾驅逐艦批量下水
10.中國人自己的高精度全球定位系統:第三代北斗衛星研制團隊
該團隊以“協同創新、富有特色”的設計理念,牽頭聯合國防科技大學、航科704所、中科院電子所等19家科研院所,集智攻關,創新突破、精益求精,攻克了“星間鏈路”、“固態功放”、“器部件國產化”等一系列核心技術,有力促進北斗全球系統的技術升級。
新一代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11.長征5號大推力運載火箭功勛團隊:液氧煤油發動機研制團隊
該團隊堅持以自主創新為科研生產的龍頭,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液體火箭發動機自主創新研制之路。經過十幾年艱苦卓絕的研制歷程,攻克了我國新一代大推力液氧煤油發動機的核心技術,填補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多項技術空白,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掌握高壓補燃技術的國家。液氧煤油發動機的研制成功,將使我國新一代三型運載火箭擁有了綠色環保新動力,大幅提升我國長征火箭近地軌道的運載能力,意味著中國走向太空的“天梯”將延伸得更高更遠。
長征5號大推力運載火箭發動機試車
12.運20大型運輸機研制團隊
大型運輸機項目是大型復雜系統工程的典型代表之一,技術難度大,涉及領域廣,對我國武器裝備建設及國民經濟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基礎性和拉動性作用。項目立項以來,研制團隊創新實干,團結拼搏,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技術和管理領域均有大量實質性突破和創新。2014年,大型運輸機亮相第十屆珠海航展。我國已躋身世界少數幾個能夠自主研制大型飛機的國家和地區之列。
國產大型軍用運輸機運20
13.特種環境復合材料技術團隊
該團隊人才培養成果突出,培養了一支國內知名、國際上有影響力、創新能力強的研究隊伍。取得了多項科技創新成果,解決了我國國防科技發展中熱防護材料與結構、輕質化結構以及特種光電功能材料和智能材料的關鍵科技問題,并獲得成功應用。
洲際核導彈彈頭對耐高溫復合材料的要求最高
14.中國人自己的全球觀測系統:高分應用綜合信息服務共享平臺任務團隊
“高分應用綜合信息服務共享平臺”是高分專項服務于“一帶一路”戰略的基礎平臺,是航天技術服務經濟社會的軍民深度融合的應用平臺;將提供遙感服務,為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科技支撐。在各有關部門和單位的大力支持下,該團隊連續突破共享機制障礙,攻克數據傳輸難題,開辟“眾創空間”專門服務大眾創新、萬眾創業,完成了平臺建設。
高分二號拍攝的北京城畫面
15.直-10武裝直升機總設計師:吳希明
吳希明參加工作后一直從事直升機科研工作,近30年來,他始終懷著航空報國的強烈心愿,執著追求。他曾參與多個型號的研制并作出顯著成績。在他的帶領下,研制團隊銳意進取,頑強攻關,打破了國外技術封鎖,實現了型號研制的全面自主創新,為國防科技工業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吳希明與他的直10武裝直升機
16.衛星通信專家徐建宇
他從事衛星通信領域研制工作22年,是能組織大型復雜衛星通信系統研制的衛星通信專家,先后主持了多個項目的研發。他堅持以技術創新帶動產品創新,完成了多項關鍵課題的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為促進我國衛星通信產業實現可持續地跨越式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新一代通信衛星
17.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LNG船設計建造團隊
該團隊是國內首支LNG船設計建造專業團隊,匯集了國內超低溫液態LNG船存儲、運輸、自動化集成控制系統的設計與建造領域的頂尖專家和優秀技術能手。團隊依靠自身技術力量攻克了LNG船設計建造的關鍵技術難點,全面掌握了LNG船的特殊建造技術,形成了LNG船批量研制的能力,填補了我國LNG船設計建造的空白,為國家能源戰略的安全實施提供了關鍵裝備。
大型LNG船
18.理論物理專家劉杰
他是一位在理論物理研究方面有較深造詣的優秀青年科學工作者。在強場物理、非線性理論和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等理論物理的前沿領域進行了近20年深入系統地研究,做出了一些具有國際水平的創新性工作。
劉杰
19.大型/超大型集裝箱船研發團隊
該團隊在學科帶頭人虞賚帶領下,將大型/超大型集裝箱船作為高端船型突破口之一,積極開展技術創新,經過多年深入探索研究,突破大型/超大型集裝箱船核心關鍵技術,大力開發低油耗、低排放、環境友好,各項經濟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綠色船型,突破性地贏得多型大型/超大型集裝箱船設計建造訂單。
超大型集裝箱船
20.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總工程師鄒汝平
他長期從事兵器智能化彈藥等裝備研制及武器系統總體設計技術研究,組織開展武器裝備與技術體系策劃、頂層設計工作。作為主要負責人,主持完成了多項武器系統研制。組織建立了兵器制導武器的科研體系,構建了先進的專業研發能力,有力促進了相關技術的發展,為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總工程師鄒汝平
文章來源:中華元智庫